全市新一轮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总结

07.01.2015  19:39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3〕25号)、《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集中力量开展扶贫攻坚的意见》(渝委发〔2014〕9号)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扶贫办的统一部署,紧密结合重庆市情,今年5月至10月,全面完成了我市新一轮贫困人口和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全市共识别贫困人口165万人、贫困家庭48万户、贫困村1919个,派出驻村工作队员17771人,实现了贫困村驻村工作队(组)全覆盖,出台到村到户帮扶政策10项。我市的经验和做法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扶贫办主任座谈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国务院扶贫办情况交流》3期全文刊载了我市的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建档立卡工作的责任分工落实到位

              今年4月,全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会后,我办庚即将会议精神向市委市政府作了专题汇报。市政府、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随即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全市建档立卡工作,分解任务、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确保全市建档立卡工作有序、高效推进。 一是建立组织机构。 全市成立了以张鸣副市长任组长、市扶贫办主任刘戈新任副组长、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专家指导组、工作督查组、政策兑现组、信访解答组5个小组,综合协调服务建档立卡日常工作、组织专家针对区县贫困指标进行论证、适时开展工作督查、制定出台相应政策措施、解答群众来信来访。各区县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江津、武隆、彭水、石柱等区县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党委或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万州、黔江、开县等地党政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建档立卡工作。 二是加强协同配合。 市级相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确保工作稳步推进。扶贫部门发挥牵头作用,制订工作方案,主动沟通协调,加强业务指导,总体把握工作进度。统计部门依据新的扶贫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科学测算和评估贫困人口规模、贫困地区现状。民政部门发挥兜底作用,落实农村低保户的救助政策。财政部门提供资金保障。 三是强化服务保障。 市财政安排专项工作经费1090万元,为每个重点区县安排4万元、非重点区县安排3万元,用于购买建档立卡工作中所需的相机、电脑、打印机等硬件设备。33个区县本级财政共配套安排工作经费1000余万元,有27个区县从机关、乡镇临时抽调116人充实到区县扶贫部门专抓此工作。今年,全市专门招录200名大学生扶贫志愿者,到乡镇、贫困村协助建档立卡工作,负责数据录入、资料归档等基础性工作。

              二、采取多种方式,切实把建档立卡工作的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落实到位

              为使政策宣传口径统一、执行标准不会走样,我们利用这次建档立卡进村入户调查的机会,全方位地抓好宣传发动,多层次地开展业务培训,确保建档立卡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广泛宣传动员。 在开展建档立卡工作期间,市、区县两级积极组织开展扶贫政策宣传活动,制作标语、宣传栏,编印工作手册,发放宣传资料,耐心向群众讲解扶贫政策,通过手机报、QQ群、致外出务工人员的一封信等,逐村逐户逐人宣传建档立卡工作目的要求、识别标准、识别程序、帮扶措施等,确保扶贫政策措施能够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通过电视、电台、网站、报刊等多种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报道建档立卡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工作推进中涌现出的典型事例,为顺利推进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市扶贫办还专门编印建档立卡工作简报,及时交流区县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工作落实。 二是强化业务培训。 按照分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全覆盖的理念,集中对全市扶贫系统和市级相关部门的干部职工集中进行轮训。4月8日至10日,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召开18个重点县分管领导、全市33个有扶贫开发任务区县扶贫办班子成员,以及市级帮扶集团负责人近300人参加的专题培训会,邀请国扶办领导及全国知名专家解读中办25号文件及市委9号文件,对全市建档立卡工作先行进行动员;4月中旬至下旬,市扶贫办先后举办3期区县扶贫系统干部和5期乡镇扶贫专干培训班,培训300余人,有效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区县作为建档立卡工作的实施主体,积极组织开展全面细致的业务培训,累计培训业务人员11000多人,力争做到每个乡镇、每个村社、每个工作人员都能准确领会建档立卡工作的主要精神、工作标准、方法步骤和具体内容。

              三、明确具体要求,切实把建档立卡工作的流程步骤落实到位

              各级严格遵循“八步二公示一公告”、“八步一公示一公告”的工作流程,按照倒排方式逐一全面普查,对行政区域内的每个行政村、每个农户进行调查核实、准确甄别。 一是科学合理分解规模。 我市将国务院扶贫办核批的165万贫困人口和按照行政村总数30%确定的贫困村规模分解到区县,区县在6月上旬将规模分解到乡镇、村。在规模分解过程中,贫困人口规模必须以户为单位,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等情况,贫困村指标重点向武陵山、秦巴山两大连片特困地区的区县倾斜。 二是倒排普查识别对象。 按照张鸣副市长“逐村逐户摸底、全面客观排查”的要求,全市集中1个月时间,由乡镇具体组织对每个行政村、每个农户的贫困状况,进行进村入户调查,并按照贫困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确定贫困村、贫困户。 三是认真组织公示公告。 村、乡镇和区县对逐级上报的贫困户、贫困村的基本情况,都要在公示栏、门户网站进行公示公告,公示公告时间为5个工作日。下一级公示公告情况、尤其是群众的投诉情况要作为上报材料的附件报上一级机关备案。 四是逐村逐户建档立卡。 对认定的贫困户从家庭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责任人、帮扶计划、帮扶措施、帮扶成效6个方面建档立卡;对认定的贫困村从基本情况、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生产生活条件、公共服务情况、帮扶情况、帮扶成效7个方面建档立卡。同时,利用贫困家庭信息资源建立了重庆爱心扶贫网站,即将上线。

              四、突出“四个强化”,切实把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到位

              按照“一村一产业一单位帮扶、一户一策一名干部联系”的原则,制定出台到村到户的“滴灌”政策,实现每个贫困村、每个贫困家庭都有精准的政策扶持和帮扶措施。 一是强化全市统筹。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头等大事来抓,加大了财政资金投入贫困地区的比重,深化“圈翼帮扶”政策,要求发达区县将财政收入的1%用于对口帮扶贫困区县,重大项目向贫困区县倾斜,明确把全市部门资源的65%以上用于18个贫困区县,将农业、移民等涉农培训资金60%以上用于贫困区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扶贫培训资金全部用于贫困区县。 二是强化功能分区。 市政府出台《关于完善财政政策支持五大功能区域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渝东南为生态保护发展区,突出生态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大力发展更加适合生态保护的优势扶贫产业,实行“点上开发,面上保护”;渝东北为生态涵养发展区,突出水利资源保护,着力加强长江黄金水道的生态旅游开发,使群众在生态保护中脱贫致富。对两个区域,市实施差异化财政扶持政策,坚持“巩固、不取、多予”的财政支持政策,明确对除万州区、黔江区以外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区县不再考核GDP。 三是强化分类施策。 支持区县制定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差异化补助政策,对建卡贫困户、低保户每人至少补助8000元;推进金融扶贫机制的建立,每年安排10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作为建卡贫困户小额贷款风险补偿金,大力推广开县民丰互助会经验;在19个区县实施小额意外保险,惠及44万农村扶贫对象;采取降低录取分数、多次征集志愿、减免学费、补助生活费等措施,每年从贫困家庭子女(应届高中毕业生)中为贫困区县定向招收全科医生、全科老师200名。 四是强化到户政策。 切实制定补贴到户、股份到户、金融到户、产业到户、搬迁到户、培训到户、合作到户、营销到户、基础设施建设到户、帮扶到户的十个到户政策。

              五、实行奖优罚劣,切实把建档立卡工作的督查考核落实到位

              国家将建档立卡的准确率纳入2014年扶贫开发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奖励资金分配挂钩。为此,我市对照国扶办的要求,制定了《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考核办法》,将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对区县党委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的工作目标考核,纳入扶贫资金绩效考核和年度扶贫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并与年度财政扶贫资金分配挂钩。明确要求各区县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和篡改调查识别资料;坚决杜绝凭主观、靠估计、求平衡、搞照顾的情况发生。一经发现弄虚作假的,严肃追责,在全市范围内通报批评,并在扶贫开发年度考核中一票否决。市和区县两级党委、政府督查室都将建档立卡工作情况,作为今年督查的重要内容,及时开展督导检查。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次向区县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通报督查情况。区县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退休老干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全程参与监督,保证建档立卡工作阳光操作,确保程序公开、公正、透明。

              六、紧密联系实际,切实把建档立卡工作与各专项工作的结合落实到位

              坚持把建档立卡作为今年我市扶贫工作的“一号工程”, 贯穿全年工作始终,并与做好各专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建档立卡与其他专项工作“两不误”、“双丰收”。 一是与区县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组织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查民情、访民意、办实事”,摸清贫困户家底、问清贫困户需求,找准脱贫致富的药方,用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推动工作落实。 二是与深入开展扶贫调研相结合。 通过开展扶贫调研,掌握了解建档立卡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并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与做好专项扶贫工作相结合起来。 把建档立卡工作与年度整村整片扶贫、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特色产业发展、雨露计划培训、金融扶贫试点等专项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对年初以来专项扶贫工作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和梳理,及早安排部署下半年工作。同时,能够检验专项扶贫工作的政策措施是否落到实处,贫困群众是否实实在在得到实惠,扶贫开发的成效是否明显,并为以后制定和实施扶贫政策措施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依据。

                通过开展建档立卡工作,我们较为全面、真实地掌握了全市贫困的基本情况,为后续精准扶贫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收获和体会有三点:

              第一,坚持全面倒排普查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基础。 通过全面倒排普查贫困村、贫困户,摸清了全市贫困底数,找到了致贫原因,制定了脱贫帮扶计划。全市识别出来的1919个贫困村,都没有村级集体经济,贫困发生率都在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都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60%。在48万户贫困家庭中,因病致贫17.2万户,占35.7%;因学致贫14.7万户,占30.4%;因无一技之长3.6万户,占7.6%;因缺劳动力致贫2.2万户,占4.6%;因灾致贫1.8万户,占3.8%;因残致贫1.7万户,占3.6%;因缺地、缺水等原因致贫6.8万户,占14%。较好地解决了“扶持谁”、“扶什么”、“怎么扶”、“扶多久”的问题,这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组建驻村工作队组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力量保障。 驻村工作队(组)走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收集群众致富想法,配合扶贫部门认真开展建档立卡工作;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做到项目到户、资金到户、效益到户;与每户扶贫对象结成对子,为扶贫对象出主意、想办法、定思路、筹资金,成为贫困村发展路子的真专家,贫困户致富的领路人。

              截至目前,全市已派出驻村工作人员17771名,其中区县抽调干部3110名,乡镇10011名,扶贫特派员140名,“三支一扶”1816名、集团派驻1074名、大学生村官1423名、组织部派驻基层组织人员197名。实现了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组)、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而且一驻三年,不脱贫,不脱钩。

              第三,创新方式方法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手段。 各区县在开展建档立卡工作中,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作法,确保选准贫困村,找准贫困户。 一是创新贫困户的分类。 全市贫困户按照贫困程度分为A、B、C三类,部分区县按照“A、B、C、D、E”五种类型,建立完善扶贫对象农户识别评定指标体系,将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在2736元—3000元之间的贫困临界农户确定为重点监测对象农户(即D类扶贫对象),制定出台“脱贫不脱钩、脱贫送一程”的对接帮扶方式,将民政部门管理的农村低保户列为E类扶贫对象。 二是创新评议方式。 部分区县在贫困户初选上,采取村民代表大会分组集中评定方式,申请村民当众陈述申请原因,村民代表分组现场评议投票、唱票、计票,现场公示评议结果。 三是创新贫困户和贫困村的确定。 采取收入排队法、横向比较法、逐户听证法、个案走访核实审查法、七不进排除法确定贫困户,竞争入围法、量化评分法确定贫困村。 四是创新信息化管理系统。 自主设计开发了一套网络版软件管理系统,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所有信息录入都是在线联网进行。同时,设计开发了基于二维码扫描查询的手机版查询系统,可以做到公开、简便、快捷查询与管理。 五是创新工作方式。 抽调科研院、所及统计部门的相关专家,组建专家指导组,全程参与指导,并对整个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进行效果评估。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抓住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带着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深厚感情,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运用好建档立卡工作的成果,大胆创新工作机制,努力破解脱贫致富难题,全力以赴抓好到人到户政策措施的兑现,真正把精准扶贫的理念和要求贯穿到扶贫开发的各项工作中去,为我市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信息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