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亚在全市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会上的讲话
市林业局局长 吴亚
(2014年11月7日)
同志们:
今天市政府召开全市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全国退耕还林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我市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我先讲两点意见,待会张鸣副市长将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落实。
一、关于全市第一轮退耕还林工作开展情况
我市于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作、2013年底结束。已完成国家下达我市退耕还林工程任务1917.5万亩,其中坡耕地退耕还林661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062.5万亩,封山育林194万亩,任务完成率100%。661万亩坡耕地退耕还林中:生态林590.9万亩、占89.4%,经济林68.5万亩、占10.4%,还草1.6万亩、占0.2%。工程共涉及38个区县、265万农户、905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50%。累计投入退耕还林资金207.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96.9亿元,地方投资10.3亿元。中央投资中,直补到户的152.5亿元,占77.5%,用于种苗补助费12.8亿元,占6.5 %。
自2008年起,启动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五年多来,林业部门牵头实施的项目包括营造薪炭林89.8万亩、后续产业种植业基地309万亩、补植补造496.2万亩。国家下拨我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业项目补助资金19.4亿元,占总投资的48%,其中用于造林的17.5亿元,占90%。2014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业种植业项目62.0万亩,各区县正在组织实施。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得到了国家林业局的充分肯定,各级党委政府满意,社会各界认同,广大农户拥护。带来了四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改善了生态环境。据2013年退耕还林效益监测,我市退耕还林工程已累计实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和固碳释氧等生态效益服务价值达1050亿元。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全市森林覆盖率从2002年的27.1%提升到2013年的42.1%。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对改善长江水质、保障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优化了农业结构。退耕还林助推全市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建立了一批林业产业基地,培育出了一批特色林业区县。新建林果等基地650万亩,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增长点。
第三,助推了农民增收。退耕农户领到补助资金累计152.5亿元,户均5755元,人均1685元。2013年,退耕农户劳动力转移198万人,实现收入296亿元,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基地实现收入29.8亿元,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实现收入9.4亿元,林下种养殖业实现收入7.6亿元。全市林业产值达到435亿元,人均增收720元。
第四,突显了社会效益。通过实施基本农田、农村能源、生态移民等专项工程,提高了工程区基本口粮田数量和清洁能源利用比例。采取“统规统建”、“统规自建”、“委托代建”等多种模式,实施生态移民23.6万人集中安置,项目区的基础设施和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普遍改善。同时,增进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
回顾第一轮退耕还林工作,各地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加强领导是关键。市、区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退耕还林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加强领导,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广泛宣传是基础。始终把政策宣传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提高广大农户对退耕还林意义的认识和政策的理解,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参与退耕还林的积极性。政策落实是核心。从政策落实、技术规范、检查验收、资金管理等方面,制定和出台一系列意见和办法,形成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保证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健康有序推进。提高质量是根本。通过实行乡镇分户全查、县级自查、市级复查、国家核查的四级检查验收制度和质量效益评估,将工程质量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确保了退耕还林建设质量。后续产业是保障。合理选择经济林品种、造林树种和种植模式,充分挖掘退耕还林地的利用价值,全面发挥工程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既增绿又增收,有效解决好退耕农户生计。创新机制是活力。鼓励公司、企业、集体、个体、大户等参与工程建设,大胆推行“集中管护”、“联合经营”和“流转经营”等模式,增强了建设活力,巩固了建设成效。
尽管第一轮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我们也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国家补助标准过低。国家造林补助标准每亩300元,国家对补植苗木、抚育管护、检查验收、科技支撑、工作经费等没有经费安排。同时,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和生活费补助单价在2000年确定后一直没有进行调整。二是主导产业亟待加强。生态林比例过大,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链不长,龙头企业不多,经营水平不高,退耕农户增收难度较大,示范基地效果不明显。三是成果巩固任务繁重。一些退耕还林地抚育管护不到位,一些地方不按照规定办理林地占用征收审核审批手续,存在随意占用现象。四是组织管理基础薄弱。全市大部分区县都没有专门管理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人员变动大,技术人员专业知识落后。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关于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作。
(一)实施背景
2010-2014年连续四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统筹安排新的退耕还林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要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耕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
市政府十分重视退耕还林还草工作。2008年9月、2009年10月市政府分别向国务院呈报《关于恳请继续支持我市三峡库区实施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的请示》和《关于恳请解决退耕还林工程2003年超计划遗留问题的请示》。同时,市政府张鸣副市长多次带队到有关部委作专题汇报,请求国家率先在三峡库区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作。2013年10月,市政府又以《关于继续实施坡耕地退耕还林的请示》,向国务院申请在重庆实施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600万亩。
2013年7月,中国工程院10位院士联名向中央提出进一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建议,希望国家能巩固并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加快我国生态建设步伐,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4个省(区、市)和新疆建设兵团也多次恳请国务院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同时,基层干部群众也表现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强烈愿望。
2014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14年全国实施退耕还林500万亩。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提出到2020年,将全国具备条件的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退耕还林还草。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委下发《关于印发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的通知》。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委印发《关于下达2014年退耕还林还草年度任务的通知》。9月,国家林业局召开了全国退耕还林实施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落实国务院批准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安排部署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和2014年建设任务,强调指出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要坚持生态优先,尊重科学规律,强化政策落实,加强后期管护,全面落实责任,确保工程成效。
至此,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正式启动。
(二)工作准备情况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有序扩大退耕还林范围,推进生态修复重点工程”的统一部署,市林业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农委、市国土房管局、市水利局等部门研究工作措施,切实做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的各项准备工作。主要做了五件事:
一是摸清了家底。全面开展调查,切实掌握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农民愿望、各地需求、地块规模、重点区域、产业方向等情况,深入研究退耕还林配套政策、管理办法、技术规程等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全市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833万亩、15-25度未纳入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旱地177万亩,退耕还林的空间较大、任务较重。
二是拟制了总体方案。按照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要求,市林业局组织编制了《全市2014-2020年退耕还林总体实施方案》。基本思路是:按照实事求是、先易后难的原则科学确定实施规模600万亩;结合我市五大功能区域特点,以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为重点,科学设置工程布局;兼顾增绿与增收,以种植经济林为主科学配置林种。目前,总体实施方案初稿已基本形成,11月中旬将广泛征求市级部门和各区县的意见,经市政府审定后,12月上旬报国家相关部委审批。
三是拟定了政策措施。市林业局组成3个调研组,于8月18 —22日深入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开展了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调研。9月下旬草拟了《关于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的意见》,对基本原则、建设任务、补助政策、工程实施、经营管理、科技支撑、监督检查、组织保障等重要内容进行了明确和细化,广泛征求、充分吸纳了市级相关部门意见。《意见》稿已印发大家,大家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及时报请市政府印发实施。
四是落实了今年任务。按照尊重农民意愿、重点安排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坡耕地和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的原则,在区县申报、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及时向国家申报了2014年度退耕还林建设任务100万亩。9月25日,国家下达我市2014年退耕还林任务65万亩。市林业局会同市级相关部门,按照以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坡耕地为重点,向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倾斜,分步解决2011年长江绿化提前实施退耕还林面积遗留问题,酌情考虑2003年超计划实施面积遗留问题,优先安排第一轮安排任务少、目前需求大、积极性高的区县等原则,及时分解下达今年任务。即:2014年坡耕地还林任务共涉及25个区县,其中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11个区县,安排38.5万亩,占总任务的59.2%;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6个区县,安排17.5万亩,占总任务的26.9%;城市发展新区8个区县,安排 9万亩,占总任务的13.9%。
五是完善了制度体系。全面总结借鉴市内外第一轮退耕还林运行机制、营造林模式、监督管理办法等,积极为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所用。健全了抓组织领导,责任落实到位;抓政策宣传,思想认识到位;抓制度创新,监督指导到位;抓业务培训,科技支撑到位的“四抓四到位”组织体系。出台了《重庆市退耕还林检查验收办法》、《重庆市退耕还林工程质量效益评估试行办法》、《重庆市退耕还林易地造林管理办法》等管理体系。形成了种植模式、经营体制、加工体系“三大创新”。通过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切实指导好新一轮退耕还林各项工作。
(三)下一步重点工作
为认真落实张鸣副市长讲话精神,重点做好四项工作:
(一)做好苗木保障。各地要根据今年的任务分配方案,按照就近就地、因地制宜的原则,指导农民、大户、企业育苗,规范苗圃布局,加强种苗基地建设。尽量培育乡土树种和适生品种,大力引进和提倡良种育苗,提高壮苗的出圃率和使用率。当前尽快落实育苗用地,与供种供苗单位签订种苗供应合同,做好种子调度工作。搞好种苗信息发布及种苗市场预测,尽量避免工程用苗的过剩或短缺。切实保障苗木品种、数量满足退耕还林用苗需要。
(二)搞好作业设计。作业设计是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和实现工程建设目标的重要环节。作业设计要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一条沟、一面坡地进行集中治理,保证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和整体显现。作业设计人员要深入基层,进村入户,与乡、村干部和群众共同商定栽植树种,树种选择上本着适宜种经济林的尽量种经济林,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确定造林作业设计方案,做到规划设计既符合国家的政策要求,也兼顾集体和个人的利益,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业设计要落实到地图和山头地块,确保图地一致、有可操作性。市林业局和各区县林业主管部门要严格把好作业设计审批关,作业设计审批不能流于形式,必要时要采取现场抽查的办法进行核查。
(三)强化科技支撑。要尽快开展业务技术培训,建立健全市、区县、乡镇三级培训制度,进一步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政策、业务和管理水平,规范工程建设和管理。加强对基层技术骨干和退耕农户的技术培训,普及经济林管理、造林、种草等技术。各地要大力推广容器苗造林、地膜覆盖、生根粉、保水剂等抗旱保活技术,提高造林种草成活率。加强与重点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积极引进和培育耐旱、耐寒、耐瘠薄、抗病虫害、生长速度快的林木新品种,提高退耕还林工程林木良种使用率。加强退耕还林效益监测评估,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及时搜集、整理、分析监测结果,为科学决策和项目评价提供依据。
(四)及时确权发证。坡耕地还林后,要结合全市正在开展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时发放林权证,做到当年造林,当年发证。同时,及时注销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避免出现“一地两证”,彻底消除土地权属纠纷隐患。要积极探索确权发证措施,对退耕户委托他人还林或其他单位和个人租赁退耕户退耕地造林的,只能将林权证发给退耕农户。对退耕还林地面积小、零星、分散,无明显地物标志,四至边界表述不清的,经相关权利人约定,可按退耕还林作业小班颁发“大林权证”的方式,及时明晰产权。
同志们,2014年是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的开局之年。我们要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张鸣副市长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建设质量,切实为我市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开好头、起好步,为市委、市政府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