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先烈的足迹│他25岁任师长率部活捉敌将张辉瓒 毛泽东朱德赠他怀表钢笔
开栏语>
历史悠久的重庆城,自古就是一座英雄之城。
在3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忠勇爱国的战国将军巴蔓子,有不屈坚守36年的钓鱼城等,重庆更是红岩精神的发源地。
红岩精神,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党统治区培育形成的革命精神,为今天的共产党人坚守政治品德提供了成功典范。
今日开始,上游新闻·重庆晨报将推出《追寻先烈的足迹》系列报道,重温先烈们的故事,感受领会共产党人的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蓄力量。
在重庆市綦江区烈士陵园湖岸石壁,镌刻一幅浮雕作品《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80多年前的一九三零年十二月二十日,红军部队在反第一次大“围剿”中取得胜利,活捉国民党军前线总指挥张辉瓒。毛泽东同志挥毫题词纪念,留下了“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的壮丽诗篇。
在这场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正是中国工农红军建军初期的著名将领、红四军军长王良将军。
21岁 弃笔从戎进入黄埔军校
1905年,王良出生于綦江区永城镇。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当王良进入私塾读书时,他的父亲王根澄成为了同盟会成员,而他的叔叔王奇岳是当时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王良正是受到叔叔王奇岳的影响,才走上革命道路。
王奇岳1919年考入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学习,1920年秋与邓小平等人一道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加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王奇岳一直与王良保持书信往来,经常送一些进步书籍给王良,向他灌输马克思主义思想,王良深受叔父革命思想的启发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逐渐萌发了救国救民的革命思想。
王良在重庆华英中学读书时,正值“五四”运动爆发,他深受触动,励志投身革命,救国家、民族于水火。
他与同学一道声讨北洋军阀政府卖国残民的罪行,谴责张作霖、吴佩孚等官僚军阀。在上海持志大学学习期间,他常与同学一起学习交流,阅读《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探寻革命道路。
在重庆、上海读书时,王良崇尚新学、敢于言论,重视《开路先锋》等新学课本,能联系现实,针对社会时弊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他的《民之所恶恶之》《国家败于官邪》《整顿学堂》等习作中,集中反映出其忧国忧民的立场和改变现实社会的远大理想。
1926年,王良并没有从上海持志大学毕业,而是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他先学步科,后学骑科。1927年,王良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军校学习期间,王良坚持马克思主义,关心时事政治,参加步兵营驻守虎门,参加骑兵营三连驻防沙河,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同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王良所在的武汉军校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军事教导团。
7月下旬,王良受中共中央指示,乘船前往南昌,准备南昌起义。船到九江时,被国民党军包围缴械,王良机智逃脱后,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并随军向井冈山进军。
王良(右1)和战友们的合影
23岁 创下红军以少胜多典范战役
1928年7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主力到外线作战,留守井冈山的只有红三十一团的一连和三连,以及王佐、袁文才的地方武装。8月下旬,吴尚和王均纠集了四个团的兵力,乘虚向井冈山进犯。
敌我力量悬殊,情况十分严重。
王良率领红一连抢守黄洋界口。他们发动群众,仅用了三天时间,就构筑了竹钉阵、竹篱笆阵、檑木阵、滚石阵和深壕沟阵五道防御工事。黄洋界上,军民一心,众志成城。
8月30日上午8时许,敌人向黄洋界发动了猛烈进攻。王良利用有利地形,沉着指挥红连就近歼敌。当敌人爬到离前沿只有三四十米时,王良一声令下,红一连各火器并发,檑木滚石飞泻,打得敌人死伤惨重。
敌人第一次进攻失败后,集中了更加密集的炮火,向红一连阵地发动了进攻,王良沉着应战,指挥红一连把敌人打了下去,这天上午,红一连击退了敌人三次进攻。
下午3时许,敌人集中了全部火力,更加猛烈地进攻黄洋界。军械处调来一门刚修好的迫击炮和三发炮弹。炮手居高临下,向敌人轰击,一发炮弹在敌群中爆炸。敌人吓得边跑边喊:“红军主力回来了!”王良抓住战机,指挥红一连猛烈反击。吴尚率领的三个团乱了阵脚,连夜悄悄撤走了,王均率领的一个团增援走到半路就吓得掉头逃走了。
黄洋界保卫战的辉煌胜利,创下了红军以少胜多的典范战役。
毛泽东为此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西江月·井冈山》,诗中写道:“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25岁 升任师长活捉国民党师长张辉瓒
1929年12月,王良率红一队进驻上杭县古田镇,参加了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
1930年6月,红军在长汀整编,王良任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1930年10月,红军在吉安改建制,王良任红十师师长。
1930年10月下句,国民党纠集了七个师,十万兵力,以江西省主席鲁涤平为总司令,十八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浑,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一次大围剿。
面对强敌的进攻,毛泽东在江西新余罗坊陈家闹村召开军事会议,提出了“撒开两手,诱敌深入,打歼灭战”的作战方针。
王良遵照“罗坊会议”的部署,率领红十师随主力东渡赖江,撤到了宁都县黄陂、小布一带,作打歼灭战的准备。
12月28日,毛泽东在龙岗埋伏下千军万马。
12月30日,张辉瓒率十八师九千多人进入了埋伏圈。
战斗打响后,王良奉命率领红十师冒雨迂回到敌人的侧后,切断了敌人的退路。
张辉瓒带着十八师残部向红十师猛扑过来。王良集中优势兵力,强行压住拼死突围的敌人。在打退了敌人几次冲锋后,王良抓住战机,向敌人发起了冲锋,打得敌人四散逃窜。
随后,王良配合兄弟部队发动猛攻,全歼了国民党军十八师师部和两个旅,俘敌9000余人,缴获各种枪械9000多件,并活捉了敌军前线总指挥张辉瓒,取得了红军第一次反“围剿”的巨大胜利。毛泽东、朱德决议,把缉获张辉瓒的怀表、钢笔褒奖给王良。
毛泽东还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住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27岁 年轻将星殒落,毛泽东号召全军向他学习
1932年6月上旬,红军东路军回师赣南。升任红四军军长的王良和罗瑞卿率领红四军向南雄进发,要打掉广东军阀陈济棠布防在南雄的两个师,为东路军开路。
路上一些地主民团利用熟悉的地形,不时寻机骚扰红军。1932年6月13日,当红军走到福建省武平县大禾圩村时,地主民团兰启观部凭借坚固的土围子,开枪拦击红军。
为了迅速赶到南雄,王良和罗瑞卿策马赶到先头部队红十师,听取了政委李遗民的报告,立即和罗瑞卿、李遗民等向那个土围子走去。
王良在一个墙垛停下,用望远镜观察敌情,之后,向站在身边的罗瑞卿谈消灭这个土围子的办法。突然,从土围子里射出一排子弹,击中了王良的头部。
倒在前线的王良,年仅27岁。
毛泽东同志当时高度评价了王良的一生,称赞“王良是一个好干部”,号召全军向他学习,团结起来夺取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王良将军的遗物被转交给党中央。此后,记录着烈士显赫战功的怀表和钢笔,一直存放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远成为王良将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英勇献身的历史见证。
聂荣臻元帅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王良同志是一个很好的同志,四川人,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一贯作战勇敢,待人热情诚恳,对他的牺牲,我们大家都感到非常痛惜”,“王良是中国工农红军创建初期著名的军事指挥员”,“他英勇善战,屡建功绩,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在闽南群众中传为佳话”。
为了缅怀王良将军,家乡人民在綦江区烈士陵园竖立了王良烈士纪念碑。2005年,王良诞辰100周年之际,綦江群众还在永城镇最高的凤冠山上,自发修建了一座“将军亭”,并刻上了“军功传千古”“千古之师”等题刻。
如今,在王良将军的故乡綦江区永城镇,修缮一新的王良故居已经正式对外开放。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李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