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在重庆引发热烈反响
重庆日报消息,把深刻的语言讲通俗,把深邃的思想讲透彻,把深奥的理论讲鲜活,由中宣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的《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自2月18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播出以来,在我市引发热烈反响,受到社会各界的持续好评。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共12集,节目聚焦“初心、信仰、忠诚、担当”等话题,围绕“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发展理念、中国梦”等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生动展现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领路人、人民勤务员的领袖风范、为民情怀,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核。
节目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原声短片、经典释义、思想解读、互动访谈、经典诵读5个环节,构建起古今相通、情景交融、深入浅出的思想启迪和真挚情感传递的平台。
铜梁区侣俸镇宣传委员、统战委员邹鑫说:“通过学习观看,更加深刻理解了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所引用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折射出的内涵和文化价值。节目通过若干真实感人的故事配合思想理论的阐释,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催人奋进。”
节目开播后,记者通过梳理网上留言的相关信息发现,“平语近人”“典故”“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初心”“信仰”“爱国”“经典”“文化”等词语,逐渐成为网民反馈频次最高的词语。这些热词不仅是节目中各集的主题词,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经常强调的问题。热词涌现,表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也充分显示了节目的价值引领作用。
南川好邻居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东城街道灌坝社区党委书记杨勇说:“看了节目后深受教育,也很有感触。作为一名党员志愿者,应该时时处处想到人民,从身边小事做起,助力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我将和其他志愿者一起,积极开展宣讲、文艺演出、党群互动等志愿服务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市委政法委宣传教育处四级调研员祝欢表示,节目架起了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将传统经典与党的创新理论连接了起来,让她从古典中汲取智慧、知行合一。其中的《我将无我 不负人民》节目紧紧围绕初心主题,讲述了贯穿于革命斗争年代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条主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总书记用‘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的典故,提醒我们要时时揽镜自照,时时反省自己,做一名廉洁奉公的共产党员。”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每集节目都通过若干真实感人的故事阐释主题。如,在第三集《留取丹心照汗青》中,节目从习近平的母亲给他讲“精忠报国”的故事切入,将陈树湘“断肠明志”、老英雄张富清深藏功名等故事娓娓道来,全方位阐明了“忠诚”的含义。其他各集节目也都采用了大量鲜活生动的故事来阐释主题思想:革命先烈彭湃英勇就义,英雄杜富国奋不顾身排雷受伤,北斗导航团队把核心技术掌握在中国人手里,援藏医生救助藏族儿童等,展现出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和思想光芒。同时,节目运用多元视角、多维画面,将一个个典故掰开揉碎地解读、生动形象地演绎,深深打动了观众。
重医附属第二医院派驻黔江区金溪镇山坳村第一书记刘昶,对第十一集《敢叫日月换新天》感触最深。几年来,他亲历和见证了山坳村在党委政府、帮扶单位支持下,当地干部群众充分发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精神,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劲头,最终实现脱贫摘帽、走上乡村振兴的全过程。“我们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推进社会治理,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来自北碚区的基层理论宣讲员刘浩说:“看了这个节目,精彩的内容、新颖的形式让我很受启发。作为一名基层宣讲员,我要深入学习党的理论,把‘大主题’和‘小切口’结合起来,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最朴实的语言讲给老百姓、基层党员干部听,真正做到教育人、启迪人、感化人和鼓舞人。”
重庆日报记者 王亚同
原标题:《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在重庆引发热烈反响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