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2020年三级医院将增至40家 区县设置急救中心
《重庆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5—2020年)》征求意见稿公布,到2020年三级医院将增至40家
昨天,市卫计委公布《重庆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5—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深入剖析了我市居民健康状况,以及卫生资源配置不均、服务效率有待提升等现状,并提出了到2020年的目标。
现在
医疗资源
床位:4.77张/千人
医生:1.94名/千人
护士:2.09名/千人
截至去年,我市有医疗卫生机构18766个,卫生人员210262名,编制床位142690张。算下来,我市每千名常住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床位4.77张、执业(助理)医师1.94名、注册护士2.09名。
截至2014年的过去5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由每年6221万人次增加到13783万人次,年均增长22%。三级医院的病床使用率高达102.37%。
卫生服务
患者平均住院天数:8.37天
医生每天诊疗人数:近8人
截至2014年的过去5年,全市出院人数年均增速、总诊疗人次年均增速均高于全国的平均增速水平。全市出院者平均住院天数8.37天,比全国的平均水平少1.23天;每个医生平均每天诊疗人次数近8人,高于全国7.5的平均水平。
健康指标
人均期望寿命:77.78岁
居民患病率:每千人中有近300人每两周生病一次
去年,全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为77.78岁,孕产妇死亡率为每十万人中十八人左右死亡,婴儿死亡率为5.65人/千人。
第五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我市每千人中有近300人每两周生病一次,其中两周慢性病患病率为362.5人/千人。
城市居民两周患病疾病前三位: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营养代谢。
农村居民两周患病疾病前三位: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
城乡居民死因前5位: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
住院疾病前5类: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未来
医疗资源
医院:三级医院达到40家,每个区县设置1个急救中心
床位:3.41张(含妇幼保健院床位)/千人
医生:2.57名/千人
护士:3.21名/千人
患者平均住院天数:8天以内
到2020年,全市医院床位使用率达90%以上,医院平均住院日从现在的8.37天控制到8天以内。
同时加强三级医院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市三级医院数量增加12家,达到40家,每千名常住人口公立医院床位数增至3.41张(含妇幼保健院床位)。除主城九区外,每个区县必须依托医院或独立设置1个急救中心(站)。
到2020年,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55张床位为社会办医院预留规划空间,社会办医院门急诊人次和出院人次占比均达到25%以上。
另外,建设市血液中心永川分中心,万州、涪陵、合川、奉节、黔江、南川中心血站和大足、垫江、璧山、江津、秀山、长寿、铜梁、荣昌、万盛经开区、城口、綦江中心血库,在都市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的各个繁华商业中心规划建立10个爱心献血屋,同时要求区县根据需要设立固定采血点。
未来五年,我市将加强医护人员的投入。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从现在的1.94人达到2.57人,注册护士数从现在的2.09人达到3.21人。
1张病床均配1.25名医护人员。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1-2名,每千名生育妇女拥有助产士5名。
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初步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全科医生服务水平全面。
医疗服务
市民看病再不用带纸质病历
公立医院试行微信、支付宝、银医通缴费结算系统
到2020年,实现全市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基本全覆盖和信息共享。逐步实现跨机构、跨区域、跨部门的人口健康信息一卡通用。市民看病再不用带纸质病历,也不用再担心跨区县医保问题。
在城市公立医院试行通过微信、支付宝、银医通等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医院缴费结算系统。
打造分级诊疗平台。到2020年,最终建立人口全覆盖、生命全过程、中西医并重、工作全天候的全民医疗健康服务机制,并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推动智慧医疗发展,对个体进行动态健康风险评估、干预,减少疾病发生。
存在问题>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
存在问题>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
意见提出,我市目前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
同时,中医发展滞后、专科发展相对较慢,儿科、妇产、精神卫生、老年康复等专科较为薄弱。
社会办医的局面并未打开, 2014年全市社会办医实际开放床位仅占全市总床位的15.73%;编制床位占比也仅为16.79%。
快速老龄化,康复、老年护理等薄弱环节问题将更为凸显。
记者 石亨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