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版“葫芦娃”!七旬老人30年创作三千余幅葫芦烙画
记得经典动画片《葫芦娃》吗,在一位白头发的老爷爷精心照顾下,一条藤上结出了7个葫芦娃。现实生活中,在化龙桥华村的临江佳园小区,就有这样一位白头发的葫芦爷爷——张居常,今年70岁的他,家里有大大小小的葫芦有近千个,痴迷葫芦烙画30余年,制作了三千余幅葫芦烙画。
周五(8月10日),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来到了张居常的家里,听他讲了他和葫芦娃们的故事。
△张居常和他的葫芦们
爱给葫芦穿“花衣”
30年创作葫芦烙画三千余幅
一走进张居常家里,饭桌上、茶几上、电视柜上……放着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葫芦,有歪嘴大头的、有细腰大肚的、还有圆不溜秋似苹果的。里面最小的只有2cm高,直径不到2cm,最高的有40cm,直径18cm左右。
仔细看上面的图案,有百寿图、山水画、牡丹图,还有不少鸟兽鱼虫。
△百寿图是最受参观者欢迎的
“这些画都是我一笔一笔烙上去的。”张居常拿起一个手掌大小的葫芦递给记者,“你看这幅小鸡枇杷图,这个葫芦上的画采用的是工笔画的画法”。记者发现,小鸡羽翼上的羽毛根根分明,枇杷更是圆润生动,再随意拿起一个刻有山水图的葫芦,高山险峻,江面还有老翁在划船。
每个葫芦上的画作都不一样,都有不同的主题。
张居常告诉记者,葫芦上的烙画大都参考的国画山水图,或者工笔画。这也是因为他自己本身有国画的基础,说到自己与葫芦烙画结缘,他回忆道,这都是因为他的父亲张文长。张文长是美术老师,擅长国画,又爱研究泥塑、木雕等工艺美术,所以,张居常自幼受父亲影响也爱好美术。
30年前,张居常还是重庆精益眼镜厂的工人,一直喜欢木板烙画,偶然一次得了几个葫芦,就想到尝试在葫芦上创作烙画,有了木板烙画的基础,张居常一试便成功了。这30余年,张居常大大小小创作了三千余幅作品,给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小葫芦穿上了各种中国风的外衣,就这样小葫芦摇身一变,成了艺术品。
作品全国参展还走出国门
卖葫芦烙画总收入近十万
葫芦烙画一直以来都是张老的业余爱好,他也查看了不少书籍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2008年,张老正式退休后,他才全身心投入葫芦烙画中来。
起初,张居常只是把自己创作的葫芦烙画作为收藏或送给朋友。
△张居常和他的葫芦们
“葫芦葫芦,谐音‘福禄’,中国人讲究个吉利,有美好的寓意。”张居常拿起一个小葫芦摇起来,“听,里面还有葫芦籽的声音,有‘多子多福’的意思。”形态可掬的葫芦原本就招人喜欢,这被张老穿上“花衣”之后,就更受人喜欢了。
2006年,张居常在老伴唐大明的建议下,参加了学田湾举行的一次工艺美术展,这是张居常头一次带着自家的五六十个“葫芦娃”和更多的人见面。
“结果很快被抢购一空,我都没想到这么受欢迎。”张居常回忆道,此后他加入了重庆工艺美术协会,国内各城市举办的工艺美术展他都会和老伴唐大明两人去参加两三次,一是让自己的作品出去见见世面,二是和其他大师能多交流取经。
如今回忆到刚着迷葫芦烙画那阵,张居常拍拍老伴肩膀,“还多亏她呢。”张居常说,之前的住房很小,葫芦烙画需要一定的空间,还要找出储存葫芦的地方。唐大明不仅把腾出家里的地方,还打理得仅仅有条。对此,唐大明说自己一直是无条件支持,“有兴趣爱好才有精神寄托,才能老有所乐。”唐大明说,这些年来,靠参展出售葫芦烙画作品的十余年间,总收入接近10万元。而钱最后都花在了他们出去参展的旅途费和吃穿住上了,“边卖葫芦边旅游不是两全其美?”
“在北方,很多人喜欢买百寿图给老人做贺礼,还有不少外国朋友带回国送人。咱们的古老烙画技艺也算是走出了国门了。”张居常笑道。
烙画要4~20余个小时不等
最大的葫芦卖出1500元
早在2016年,张居常的葫芦烙画就被评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年12月,张居常本人也被命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葫芦烙画的代表性传承人。这也原本是件高兴的事,但随着张老年纪越来越大,他的另一个小愿望就越来越强烈。是啥呢?——收徒弟。
张居常告诉记者,葫芦烙画的老手艺工序大致有七八个步骤。首先是蒸煮葫芦,为其杀菌,再是阴干,之后打磨光滑,用铅笔起稿,烙画,修改,抛光,上蜡。一天下来,他能做五六个手掌大的,图案普通的中等葫芦。要是遇到特别大的葫芦或者是特别小的小葫芦,图案不同,工时也不同,一个葫芦光烙画就要4~20余个小时不等。
△张居常正在作画
走进张老的“工作间”,这是由原来的书房改造的,书架上的书放进了箱子,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形态各异的葫芦。因为手不稳,张居常作烙画的时候,都是勾着身子,将葫芦卡在桌面边缘,身子朝着窗外一笔一笔烙的。
即使是这样麻烦的工序,一个葫芦的售价也不高。便宜的在50元左右,工艺复杂,需定制的,张居常卖出的最大的葫芦(高约50cm)也才1500元。工艺繁琐,纯手工,费时,加上不稳定的收入,让很多喜欢葫芦烙画的人都望而却步。
“老传统的手艺不能丢啊,但光凭欣赏价值并不够,得开发点新的实际用途。”张居常说到,也曾有人给它建议,在葫芦上作重庆地标图,这样还可以为重庆代言,但张居常表示,因为葫芦的形状有限制,对画作构图也有要求。当地标搬上葫芦上后,或许就会变形没有预期的好。“至于开发新的实际用途或者突破传统图案,还是得靠年轻人。”
记者手记>>>
传统手艺需要更多新鲜力量
张老告诉我,制作葫芦烙画需要耐心和坚持。现在的年轻人都在为生活而打拼,哪里有时间停下里做这样低效率又挣不了多少钱的事呢?之前也有位年轻人来拜师学艺,但最后只做了两三个葫芦就放弃了。
其实老传统与新时代的摩擦,一直都有,作为老一辈,张老说他更多的坚守是传统技艺,但怎么将传统技艺开发出新出路,得靠年轻人的新鲜力量,只有这样才能让老手艺传承下去。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陈丹 实习生 程越 摄影报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