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30年前遇难厂长 花甲老人泪流满面
王学友(右)与厂长郝廷楷(左)唯一合影
逝者长已矣,生者寄哀思。生命是一首诗,清明就是对这首诗的永恒吟唱。逝者虽然远去,但每个人脑海里仍珍存着关于亲人、友人的记忆:慈祥的脸庞、灿烂的笑脸,辛勤劳作时的身影,迷茫时的谆谆教诲,相聚时的欢歌笑语······
每年清明,王学友都要来到南岸区观音山陵园祭扫,这里有他思念的故人。今年清明节,64岁的他,召集30多年前老同事组建QQ群,一起追忆逝去的厂长郝廷楷。
大家叫他郝大学
30年前,王学友34岁,是原重庆第三针织厂技术科长。郝廷楷是厂长,40多岁。
“那时候,大家喜欢叫他郝大学。”在王学友印象中,郝廷楷戴一副黑框眼镜,书生气十足气宇轩昂,夏天爱穿一件白衬衣,仿佛刘德华刚出道。
王学友回忆,上世纪80年代企业转型,郝廷楷提出引进高中档涤盖棉运动装生产线。也正是这次技术引进和改造,让工厂辉煌了好几年。“有胆识,有担当。”王学友如此评价郝廷楷。
不坐厂车坐公交
王学友印象最深刻的,是郝廷楷的质朴、节俭。
1985年8月,王学友率队在天津培训,培训结束回重庆,郝廷楷去接他们。“都知道重庆8月热。我对厂长说,叫一辆车来接吧。他不吭声,意思是叫我们坐公交车回厂。”王学友说,当时厂里有辆中巴车负责迎送。
“我记得对他说,平时像你种职务的,哪个出门不是有车接送,况且又这么热,行李又那么多。他还是不吭声,气得我独自坐公交车回厂。没想到,厂长拎着我的行李也坐公交车回了厂。”
用行动悼念他
王学友说,1987年7月18日,郝廷楷和两位同事去山东省青岛市出差,乘坐火车返渝。途中发生事故,郝廷楷和其中一位同事身受重伤,不幸遇难。
“按规定,他可以坐卧铺乘飞机,他偏不……如果他不是为工厂节约一晚上住宿费,在青岛多呆一天,就不会遇上那次事故。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节约呀!”王学友至今记得,1985年,郝廷楷带领工厂中干前往天津市考察,都坐硬坐,将近40小时火车到达北京。“有同事给我说,脚都坐肿了。”
“骨灰送回来后,工厂为他们举行追悼会。几乎所有员工,还有好多家属都自发参加了。”李卫红是原第三针织厂服装设计师,30年过去了,同王学友一样,每每想起郝厂长就会泪流满面。
“我从没见过那么大的花圈。”李卫红回忆,郝廷楷因公殉职,各科室员工加班加点几天做了个大花圈。当月,工厂产值全年最高。“大家很自觉,用行动悼念他!”
重庆晚报记者 周小平 受访者供图
原标题:想起30年前遇难厂长 花甲老人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