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晨报和市民一起进入理财时代

23.04.2015  09:57

理财逐渐进入市民的生活。

重庆晨报记者 吴黎帆 报道

20年前,重庆的各家银行是什么样子?“理财”一词是如何走进人们生活中的?那时的金融市场是什么样?在重庆晨报20岁生日之际,记者采访了多位专业人士,探寻理财产品的“前世今生”。

理财萌芽

算盘和手工利息清单时代

上世纪80年代,银行都是用算盘记账,不过那时的业务很少,就是简单的‘收付借贷’。当时,银行招人的第一项考试就是考算盘。很多人都觉得计算机太麻烦,主要是不熟悉键盘的操作方式。而第一批在银行玩计算机的人现在基本上都是各家银行的领导。也就是从计算机的运用开始,银行业就开始逐步蜕变,为日后的‘理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银行界的资深人士张成说。

上世纪90年根本没有‘理财’一说,那时的‘理财方式’只有银行的定期利率和国库券,1年定期基本上在6%以上,而5年定期更夸张,9%、12%、13%都有,国库券动辄就12%以上。不过当时人们手里的钱也很少,有1000元存在银行都很了不起了,1万元就类似于现在银行的顶级VIP客户。1998年7月1日以后,存款利息才变得和现在差不多。”张成接着说。

张成说,重庆晨报是他看得最多的报纸,“当时晨报的财经类报道以国家主导政策、本地企业发展、股市为主,对银行业报道则以市民在办理业务时遇到的事为主。从媒体监督层面出发,这对重庆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理财出现

从外汇理财到人民币理财

人行退休老员工吴女士说:“2000年9月人行改革外币利率管理体制后,出现了外币理财业务,也就是外汇理财。不少人拿出了存在银行里的钱踏入了这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有人赚,有人亏。‘理财有风险’这句话进入了大家的生活。

人民币理财产品出现在2004年,光大银行推出了首个人民币理财产品,名为‘阳光理财B计划’。2005年建设银行在国有四大行中首推了‘利得盈’人民币理财产品。从那时起,理财产品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雏形。”吴女士接着说。

购买建行第一期“利得盈”的刘先生说:“那时我在广州做皮革生意,在熟人的推荐下我在建行买了‘利得盈’理财,5万起,3个月的时间,给你2.3%的利息。第一次‘存钱’没有给我存折,而是几张盖了公章的文件(产品合同及条款),心里多少有点忐忑。后来到期了,我拿到了收益,和合同上写的完全一样,这也打消了我对银行理财的种种疑虑。

理财成长

银行理财产品遍地开花

吴女士告诉记者,2005年9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银行理财产品进入了快速的成长期。她说:“当时政策很不错,理财产品也开放了境外市场,银行理财产品开始了飞速发展。从2006年到2008年,每年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和募集资金规模都成倍增长。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冒了出来。而在2007年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也为当前挂钩股市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的出现打下了基础。2008年的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则将理财产品收率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人们对这种银行帮你打点闲钱的‘态度’赋予了很大的热情,后来,各类保险产品、证券产品也进入了银行,更加丰富了理财市场,让大家有了更多的投资选择。”吴女士接着说。

我觉得晨报的金融报道在服务性方面做得很不错,每周一都会有理财产品推荐,而且会有简单的分析。在哪儿买?如何买?出了问题如何解决?找谁解决?这些市民关心的问题都会在报纸上得到解答。”吴女士说。

理财调整

风险控制、卖者有责

中国银行某支行负责人告诉记者,在2009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进一步规范,银监会就理财产品的报告模式、投资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颁布了多项通知对其进行了全面规范化管理。

监管部门主要对理财产品的‘风险控制’、‘卖者有责’和‘规范银信理财合作’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管理。虽然在投资领域上对理财产品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对于特定投资标的的客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举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该负责人说。

银行理财产品从出现到发展陆陆续续已过去了十年,现在国有行和各家股份制、城商行在创新和规范化管理上都有很大的提高。更多的银行在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上都下足了力气,为广大投资者谋福利。但是在银行理财产品加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银行理财产品泛滥市场,因此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也要谨慎选择,切勿盲目投资。”该负责人说。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