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教授带团队“藏”深山2年,要在中益乡建造网红打卡点
杨宇振教授给学生讲解石柱中益乡的规划特点
绿色、特色、多元的美丽乡村建设初见成效
蜜蜂博物馆、蜂巢步行桥、生态胶囊房……这些听起来很“现代”的建筑不是修在主城区,而是在大山里。两年来,在重庆市石柱县中益乡,一位重庆大学教授带领20位博士生、硕士研究生进行着“石柱县中益乡场镇规划设计项目”,要把这里打造成为一个绿色、特色、多元的美丽乡镇。今年8月底,将完成主要建设内容。
部分建筑初见雏形
历时两年打造绿色多元乡镇
7月18日,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来到石柱县中益乡,这里处于大山深处,鸟语花香。在乡镇上,一些非常具有特色的建筑工地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施工,其中位于场镇中心的“便民服务中心和农贸市场”、“邮政所”、“游客中心”等已初见雏形。
便民服务中心和农贸市场建筑外部
便民服务中心和农贸市场局部
便民服务中心和农贸市场入口
建设中的游客中心
建设中的邮政所
记者了解到,“石柱县中益乡场镇规划设计项目”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牵头实施,于2017年8月开始,该团队结合地方生态农业与环境的特点,通过创造性的规划与设计,将中益场镇建设成绿色、特色、多元的美丽乡镇。
中益乡位于石柱县中部,幅员面积155平方公里,下辖7个行政村和34个村民小组。乡内呈“一河三溪三槽六山”地貌特征,海拔在800-1000米之间,山峦重叠,海拔落差大,森林资源丰富。团队因山就势,建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景观。
“这个地方以前交通比较闭塞,导致游客主要是绕过场镇直接去黄水镇,如今外面进入场镇的交通改善了,因此这里具有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杨宇振是团队负责人,一说到场镇未来的变化,他抑制不住激动。
优化交通和卫生条件
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杨宇振团队经过总体规划与建设后,让中益场镇有了更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空间格局。以现有的中益老场镇为中心场镇,并充分利用东北和西南两块新用地,将东北部分规划为公共服务片区,包括乡镇府、派出所、幼儿园、小学、卫生院等;西北部分则是新农居片区,除修建了一大片新农居外,还建有便民服务中心、游客中心、邮政所、公交车站等。三个片区由两座新的步行桥连接起来。
他告诉记者,发展乡村旅游业,改善人居环境质量,首先从优化交通入手。对此,设计团队调整了过境交通的路线,并在场镇两端设置停车场,以及控制机动车通过老场镇时间等,从而避免机动车对场镇生活氛围的影响。他们还在新农居片区及公共服务片区各设置了一处结合道路布置的绿化带,将山水格局嵌入场镇。
“在改造过程中,团队全面梳理了乡镇的排水、排污等设施的管道,结合新的空间设计调整管道走向,完善了基础设施,并增设公共卫生间,改善乡镇的卫生条件。”杨宇振说。
发挥本土文化特色
打造土家旅游景观
“蜜蜂养殖是当地特色产业,在拆除的危旧房处,团队采用传统夯土技术,设计新建小规模的蜜蜂博物馆,将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展览与激活场镇经济结合起来。”杨宇振教授说,用传统的夯土工艺去修建一座现代化的房屋,在建筑学上是一个难点。不过团队成员经过多次讨论研究,尝试了9次不同的方法,最终克服了建筑工艺上的难点,将这个新建筑打造出来了,目前还在修建当中。
另外,杨宇振还给记者展示了他们所设计的一座步行桥,“我敢说,这座桥以后肯定会成为网红打卡点。”杨宇振笑着说,他们设计具有花田与蜂巢意向的蜜蜂小镇特色步行桥,在步行桥上五个地方都设计不同款式的蜂巢休息观景平台,游客可在这里拍照游玩。
他们还设计了一个“游客中心——生态胶囊”,在这里房屋会根据不同季节发生不同变化,也是非常有创意的一个建筑。
此外,团队还充分结合当地特色,引入土家族建筑、语言、符号元素,结合现实需求,创造与环境协调、有鲜明特点的地方建筑。记者看到,滨河地段新建起原汁原味的土家院落群,全部采用传统木构建筑工艺,并邀请当地工匠加入建筑过程。他们还将土家族语言、图腾等融入土家族广场的建设中。
当天,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旭率队前往中益乡调研重庆大学参与的扶贫建设工作,了解重庆大学在乡村建设中的技术服务与实践。同时,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在现场开展一次别开生面的专业课,引导学生深入基层,将专业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与国家和地方需要相结合。鼓励同学们脚踏实地,学以致用,把社会当作大课堂,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付迪西 摄影 毕克勤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