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重庆将补齐两江四岸防洪排涝“短板”
4月1日,重庆市政府网公布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统筹沿江防洪排涝和城市建设开展基础设施灾后重建工作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重庆将按照“1年补急需、2年强弱项、5年成示范”的要求,明确统筹防洪排涝和城市建设试点目标任务,推进基础设施灾后重建工作,扭转防洪排涝和城市建设不协调的局面。
促进城市建设与防洪排涝协调发展
《通知》提到,围绕统筹沿江防洪排涝和城市建设开展基础设施灾后重建工作试点,重庆将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防洪排涝问题,抓实抓好重大民生工程,确保城市安全运行,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同时,统筹区域流域与城市、新区与老城,兼顾功能与形态,协调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促进城市建设与防洪排涝协调发展。
此外,坚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举,注重制定治本之策,注重治理综合效益,完善长效机制,统筹推进城市防洪排涝与城市建设工作。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作,优先安排防洪排涝薄弱区域项目建设,优先安排交通、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等生命线工程建设,协调衔接好近期与远期关系。
五年内完成试点工作
按照“1年补急需、2年强弱项、5年成示范”的要求,到2021年底,初步完成“两江四岸”朝天门、磁器口、海棠烟雨公园等沿江重点受灾地段、洪涝灾害防御薄弱区域的灾后基础设施重建、房屋抗灾能力提升工作,初步建立统筹防洪排涝和城市建设协调运行的一体化工作机制。
到2022年底,基本完成“两江四岸”及周边地区防洪排涝设施补短板工作,有序推进滨江护岸生态修复、滨江路网体系完善、沿江房屋建筑分类改造等任务,确保洪汛期无重大人员伤亡、经济受损少、交通不瘫痪、生命线工程正常运行。
到2025年底,全面完成“两江四岸”及周边地区统筹防洪排涝和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能够有效应对百年一遇洪水位下的洪涝灾害,滨江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各类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及房屋防洪抗灾能力显著提升,人水相依、城水相伴、江岸共存、山水相映的山、水、城、人和谐共生格局初步建立。在统筹防洪排涝和城市建设的政策体系、管理机制、技术标准、开发模式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明确5大类26项任务
《通知》明确了5大类26项主要任务。
一是创新防洪排涝和城市建设统筹工作机制。通过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统筹相关专项规划、整合技术标准、创新开发模式、探索市场化运营维护和综合执法机制等措施,实现防洪排涝和城市建设的统筹。
二是提升沿江设施防洪排涝抗灾能力。在城市建设和沿江设施补短板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加固补齐沿江防洪设施,整治排水防涝设施,恢复和完善城市供水、园林绿化、污水、环卫、电力、燃气、通信等设施,统筹城市防洪排涝与生命线工程建设,体现绿色化、智能化,增强沿江设施防洪抗灾能力。
三是实施沿江公共空间生态和安全综合整治。推进行洪通道清理、公共空间优化、次级河流综合整治、沿江建筑安全隐患整治等工作,探索沿江公共空间弹性利用方式,重现“水清、岸绿、景美、城优”的滨江环境。
四是增强城市交通运行保障能力。优化沿江区域交通组织,推动沿江轨道成环成网,加强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完善慢行交通设施,构建多方式、多路径的交通网络系统,提升城市交通运行保障能力。
五是加强应急调度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优化完善软硬件设施,统筹流域供水调度,提升洪涝灾害应急调度能力建设。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王梓涵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