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室里要不要安摄像头?
导读:“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孩子的情况,是不是能在教室里安装摄像头?”“教室里是隐私地带吗?”……
上周五(5月29日)下午三点多,由华宇社区报联合重庆师范大学《当代幼教》杂志社、伊顿国际教育集团重庆华宇金沙校园和华宇物业金沙片区举办的“幸福的种子”沙龙活动,在金沙时代伊顿幼儿园举行。重庆著名幼教专家瞿亚红、魏勇刚和几十名金沙片区及附近小区的孩子家长一起,就大家关心或纠结的一些幼教问题进行了讨论。能否在教室里安装摄像头,成了大家讨论最激烈的问题。
“家长们对幼儿园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大家畅所欲言!”当伊顿幼儿园重庆总园长陈弢抛出这句话后,现场出现了几秒钟的寂静。马上,一位家长的建议:“现在,幼儿园里的各种让家长意想不到的事情越来越多,为了让我们家长更好的了解孩子的情况,是不是能在教室里安装摄像头?”现场出现了小小的骚动。众多家长都点头附和。一大半的家长都举手表示支持。
那有没有持不同意见的家长呢?在陈园长的询问下,一位家长接过了话筒。她自称是一名教师。她表示不赞成在教室里安装摄像头。她现身说法的表示,自己的学校就安装了摄像头,而她是在后来才偶然知道的,当时顿时觉得心里不舒服。稍后,另一名家长也表示不赞成在教室里安装摄像头。这位妈妈的理由是,她相信现在的孩子已经有能力,把在幼儿园的经历或遭遇的事情,向家长进行反映。出于对孩子和幼儿园的信任,在教室里安装摄像头没有必要。
接下来,一位幼儿园的老师认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小孩子也有。而安装摄像头,是对孩子隐私的一种侵犯。这个观点遭到了最早提出这个话题的孩子妈妈的反驳——“我也是一名教师,教育是面向大众的,教室不一定是个隐私场所,安装摄像头不存在对隐私的侵犯……”另一位孩子的家长也觉得,现在的孩子,面对摄像头完全不存在恐惧。孩子们的镜头感超强,表现欲很很强。她还强调,“我们想安装摄像头,只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不是说想制造和幼儿园之间的矛盾。我们也信任幼儿园,但有些东西眼见为实。”
专家解答
现场的气氛越来越热烈。似乎谁也不能说服谁。那么,我们特别邀请来的幼教专家们,又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著名心理学博士魏勇刚副教授从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有家长说安装摄像头是想多了解孩子的情况,这实质上是一种控制欲的表现。“你能监控多久呢?幼儿园、小学、中学……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各自的表现特征,你能监控得完吗?作为家长,要懂得放手。”
二、魏博士半开玩笑地说,从技术层面讲,要想监控孩子,安装摄像头,不如在孩子身上安装一个芯片。可这样就能监控得住吗?
三、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教师有一个“专业自主权”。可能是现在教育方面的负面新闻太多,所以不少家长有点过分关注子女在学校的情况,也对老师的“专业自主权”行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干扰。
更多困扰
让女儿穿衣服就是一场斗智斗勇
讲述人 千竹景苑刘先生 女儿三岁
我和老婆都是上班族。早上上班的时间本身就很紧张,每天叫女儿起床上学完全是一场战争。特别是穿衣服。一开始是不穿,这件不穿,那件不穿,好不容易让她穿了。说这件不好看要穿那件,那件换上了又说不好,爸爸我要穿那件……每天早上穿衣服都起码要半个小时。现在,每天早上怎么让她快点穿衣服,成了让我们头疼的一件事。
魏勇刚:听了你的讲述,我觉得你完全是在与孩子斗智斗勇。其实你是被你的女儿“绑架”了。家长,不能太迁就孩子。要给孩子建立原则。你不妨头天晚上跟孩子一起商量,宝贝我们第二天穿什么呢?一旦商量好了,就告诉她,这个是不能变的了。如果第二天早上你女儿又要换来换去,你就要坚持,告诉她,如果不按头天晚上说好的穿,那就穿睡衣去上学。坚持一两次,她就会明白,爸爸跟我说的话是要斗硬的,要遵守。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孩子,你为什么不会反击?
讲述人 金沙时代王先生 儿子三岁
儿子三岁,注意力比较集中,看书、听课能坚持40分钟不开小差。我们和爷爷奶奶一起住,爷爷奶奶从小就教育他要做乖孩子,要有礼貌等等等。可他经常被一岁多的孩子抢他的玩具,他一点都不知道去反抗,抢了就被抢了。我有时都忍不住告诉他去抢回来,如果你不愿意你就用脚踢他。可他下次依然不知道反击。
魏勇刚:教孩子去打回来,肯定是不妥的。从你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你的孩子还不知道怎么进行有效的人际互动,也就是不知道该怎么进行人际交往。这很可能和孩子的早期教育有关。可能在他的潜意识里,已经有了“不该做这样(对抢我玩具的小朋友进行反击)的事”的概念。我估计,在家庭里,可能爷爷奶奶比你更权威。
瞿亚红:你的孩子才三岁,单纯的用语言告诉他进行反击,他可能不会太明白。大人要用肢体语言或具体的行为告诉孩子,遇到这种事情怎么办。你可以给孩子说,再有小朋友抢你的玩具,你可以大声的说“不,不可以。”或者,你可以和妈妈事先商量好,在孩子面前模拟示范抢玩具的场面,比如你去抢孩子妈妈的东西,让妈妈大声说不可以,或者做出一些拒绝的动作,这样子孩子会明白得更快,更多。
本版文/重庆晨报记者 田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