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三项举措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开县现有公办在编教职工1.2余万人,其中多数教师工作在农村学校,服务于农村教育事业。近年来,开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从体制机制、政策保障、经费投入等方面予以倾斜,确保农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以建好教师队伍来促进县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一、保量与改革并行,解决农村教师“下得去”的问题
一是核足编制。 按照市规定标准的中限核编,基本满足事业发展需要。预留编制上百余个,用于新开办的学校使用。增加县城学校编制,用于县城教师到农村支教。 二是优先补充。 推行教师引进“一次性补助安置费3-8万元、每月特殊津补贴700-1900元、直接评聘中级职称”等优惠政策,近三年充实教师1729人,优先分配到农村学校。按村校每班2名教师的标准,分步分类配备村校教师,目前全县村校平均每班配备教师1.7人,村校教师量少质弱的现状正在改变。 三是人事改革。 建立“开县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每年进行一次动态调剂,确保农村学校能够补充结构性缺编的学科教师。实施托管和融合办学,其中托管学校每年安排60余名教师到被托管学校任教,融合学校与被融合学校实行教师混编的大年级制,打破教师的编制设置。针对村校无人愿去、原有师资薄弱等情况,设置“中心校教师评聘中高级职称必须要有村校工作经历、农村小学教师参加进城考调必须具有2年及以上的村校工作经历”的刚性条件,激励农村中心校优秀教师主动到村校任教,保证村校有足够师资。
二、激励与关怀并重,解决农村教师“留得住”的问题
一是落实津贴补助。 从2009年起,对地处海拔800米及以上、迄今未通公路、一人一校等条件艰苦的村校和少数边远高寒的农村小学、初中教师,给予每月120元和180元两个标准的津贴补助,每年落实补助320万元、惠及1500余人。2014年全市农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实施后,将原有补贴一并落实。同时,农村中心校适当给予村校教师交通费和生活费补助,促进村校教师安心工作。 二是改善食宿条件。 投入2.26亿元建设3735套教师公租房,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农村。按进度建好“农村教师周转宿舍”,维修改造农村教师宿舍并增建卫生间,基本实现“农村教师人人有房住”的目标。新改扩建农村学校厨房,多渠道解决好饮水问题,目前全县所有农村学校都能为教师提供午餐。 三是关怀身心健康。 自2008年以来,县财政每年拨款组织农村教师免费体检一次,对大病教师实施帮扶救助,确保农村教师有健康的体魄投入工作。落实“中高级职称评聘名额分配向农村教师倾斜、评优评先向农村教师倾斜、每两年组织优秀农村教师免费健康休养”等举措,提升农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三、培训与交流并举,解决农村教师“教得好”的问题
一是强化专业发展。 依托“课改‘基础教育资源库’、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光纤到校’、村完小以上学校‘班班通’全覆盖”等硬件优势,以及开县教育发展顾问、中央和市教科院、全国知名大学等优质培训资源,每年开展各类教师培训5万余人次,实现培训全覆盖。2013年全市划拨5000万元用于教师培训,其中开县补助的占比最大。 二是促进交流共进。 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实行教师双向交流,三年安排260名农村年轻教师上挂城区学校锻炼,培养成熟后回原校任教;下派150名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给予适当生活、交通等补贴。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实行结对帮扶,24所优秀学校与24所一般学校落实领导互帮、教师互派、骨干共培的帮扶措施,近3年共结对交流200余人。农村中心校与村校之间实行轮岗制度,鼓励中心校教师到村校任教,安排中心校艺体教师到村校“走教”,每周到村校担任一定教学任务,保障村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并分批组织全县村校教师进城封闭式培训15天。老教师、骨干教师和新教师之间实行“新竹工程”,每年招聘的新教师与1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或骨干教师结成“新竹对子”,以帮助新教师快速成长。
开县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以来,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升明显,3名农村教师分别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市级模范教师”称号;农村教师服务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成效显著,城乡办学差距明显缩小,特别是2014年村校质量监测接近或高于中心校水平;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在全市交流发言,相关工作经验被《新华内参》《半月谈》、新华网、人民网、华龙网等平台宣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