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携23张精品古琴来山水重庆 高山流水觅知音

18.11.2018  14:30

△扬州市汉风古琴博物馆馆长马维衡

琴音袅袅,宛转悠扬;乐音入心,韵味汩汩。近日,三峡博物馆举行了主题为“踏雪寻梅”的古琴清赏会,260名古琴爱好者来到现场聆听演奏,《归去来兮辞》、《梅花三弄》《阳关三叠》等经典曲目纷纷上演,观众们大饱耳福,更感知到中国古琴艺术的独特魅力。

扬州市汉风古琴博物馆馆长马维衡,专程带弟子从扬州赴重庆参加这次演出,现场独奏的一曲《神人畅》,苍古雄健,大气磅礴,让人回味不穷。

马维衡此次来渝,不仅带来了精彩演奏,更是带来了馆藏珍宝,多年来收藏和制作的23张精品古琴,在三峡博物馆展出。他本人和重庆也是有着深厚的渊源,而对于目前的“古琴热”,非遗传承人马维衡有这怎么样的看法?

展出30多种类型的古琴

△马维衡与弟子一起演出

这把‘曲成琴’是‘飞瀑连珠式’,什么叫‘飞瀑’、‘连珠’呢,就是在制琴中打造琴身的线条变化,使之整体呈现出飞泉直流,激起波浪的感觉。”在三峡博物馆四楼的古琴展厅,马维衡正细致耐心地为参观群众们讲述古琴的制作文化与蕴藏其中的历史内涵,更和大家分享了自己赴武当山拾青瓦用作制琴材料的趣事。

在“中正平和——马维衡古琴艺术展”中,每一把展出的古琴都详细注明了外观类型、制作材料、各个部分长短大小和艺术内涵;在古琴之外,展厅中还有许多与古琴艺术相关的文字典籍和其他艺术品。

马维衡介绍,这是希望来参观展览的市民朋友们,不仅能观看到自己从扬州来到的30多种不同类型的古琴,更能收获深层次的审美体验,走近这门非遗艺术。

三年前在展出中与重庆结缘

△马维衡讲述他与重庆的故事

2016年,马维衡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暨第七届重庆市文化遗产宣传月启动仪式上,为三峡博物馆捐赠了自己历时三年精心制作的“和中宝鼎”琴,这把“和中宝鼎”琴填补了三峡博物馆馆藏珍品中,唐代气象古琴的空缺,意义重大。

谈起自己与三峡博物馆、与重庆的缘分,马维衡向记者讲述到,2015年三峡博物馆到苏州举办了一场古琴艺术展,参观中,他被从唐宋到明清,完整又丰富的古琴馆藏大大震撼,“把馆藏拿出去借展,容易造成文物损害,博物馆一般都不会在外地办展的,但三峡博物馆却有这份大气。”这场展览让马维衡走近了重庆市的三峡博物馆,成为双方展开合作的起点。

马维衡表示,三年前这场在苏州举办的艺术展,不仅传播了古琴的形态美,更让文物“”了起来,让文化流通发扬。三年来,马维衡和三峡博物馆在古琴艺术传承方面方面积极交流,合作举办了多场琴展、音乐会,更开班传授古琴技艺,共同为艺术传承献力。

古琴热进入“寻常百姓家

在古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一段时间里掀起了“古琴热”浪潮,不少人“半路出家”,求学古琴;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宣扬,“古琴热”浪潮势头不减,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学习古琴,越来越多琴社、琴馆随之成立。

古琴在历史上是门小众的艺术,因为它易学难精,在达到一定程度后需要弹琴人有高的文学素养。”对于“古琴热”,马维衡向上游新闻记者分享了他的看法,他认为,这一现象对古琴艺术的当代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古琴越来越“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在马维衡看来,历史中古琴的生存土壤一直在于文人阶层,是伴随文人窗读岁月的高雅艺术,适合“三五知己把酒弹琴言欢”,却并不适合当众演奏;而如今,认识、了解古琴,到弹奏古琴的越来越多,古琴走出了书斋,走进了音乐厅、演出晚会,走到了大多数的人眼前,乐声也传递到越来越多地方。

这对古琴的传承是非常有利的,我认为古琴不仅悦耳而且愉心,愉己更有教化意义,希望更多人认识古琴并从中有所得。”马维衡说到。

上游新闻记者 杨辛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