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秒30张 这条看鸟的系统获奖了
每秒钟30张照片的超高频率,对鸟类进行捕捉和识别,为地区鸟类保护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9月14日,上游新闻记者从梁平区林业局获悉,“梁平区鸟类监测识别智能系统”荣获了“2021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应用优秀案例”。
那么,这究竟是一套怎样的系统,对鸟类保护研究又有哪些作用?
系统鸟类识别能力 接近专家级水平
据了解,该系统位于梁平区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一套应用于湿地公园游禽、涉禽监测保护、科研、智慧科普宣教的综合性系统,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湿地鸟类监测保护方面提供了新的尝试和方向。
系统采用了前端分布的高空摄像机+边缘AI人工智能处理器的方式,代替了传统的人工观测,通过分布在湿地公园中的高空长焦摄像机,对周边鸟类自动巡航抓拍和智能识别,充分运用AI视觉识别软件的算法和边缘计算服务器的高性能算力,将高空长焦摄像机捕捉到的图像进行每帧画面分割和检测识别。
并基于多层卷积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算法,通过提取各种鸟类(翅膀、羽毛、颜色等)体貌特征,以每秒钟识别30张照片的超高频率,实现了对视频画面中的鸟类进行多目标实时捕捉和自动识别分类。
“系统鸟类识别能力,接近专家级水平,可从鸟类的‘前、后、上、侧面’精准识别出各种形态的鸟类。”梁平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系统在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内,已监测到脊椎动物近300种,其中鸟类近200种,包括青头潜鸭、棉凫、灰雁、红嘴鸥等珍稀鸟类。
各项数据的监测和分析 能更好地保护鸟类
除了精确识别鸟类,梁平区鸟类监测识别智能系统还能进行数据监测和分析。而这些监测和分析,对鸟类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该负责人介绍,系统可实现时段监测数据、地点监测数据、种类趋势数据、小气候环境数据的监测和分析。
时段监测数据可以反映整个公园在一个时期内,每天不同时间段出现的各类候鸟的频次数量,方便研究各类候鸟的全天活动规律。
地点监测数据可从空间上记录一段时期内,各个鸟类出现在公园不同区域的频次和数量,通过这一数据,可以研究鸟类在公园内的栖息和觅食区域。
而种类趋势数据和小气候环境数据,可对各时期候鸟数量的变化曲线,反映公园内候鸟类数量和周期性迁徙规律。并通过对公园的小气候环境变化的监测,如温度、湿度、PM2.5等气象指标,研究公园小气候变化与候鸟栖息、迁徙之间的关系。
“有了这个系统,我们可以发现更多近危和濒危鸟类,科学掌握候鸟的习性和迁徙规律,并能客观反映湿地生态环境状况等,为湿地管理、湿地评价、科学研究等提供精准的参考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等。”该负责人说。
另外,该系统采集的数据不仅用于湿地公园,还将并入区域生态大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为整个重庆地区鸟类保护研究以及智慧湿地建设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上游新闻记者 范圣卿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