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彭水 培育木本油料产业 打响扶贫攻坚战役
17.08.2015 11:15
本文来源: 林业厅
善感乡油茶结果
平安镇油用牡丹基地
善感市级油茶示范基地
油茶加工生产线
油茶加工产品
核桃结果
平安油茶基地全貌
核心提示
彭水森林资源丰富,是全市七个森林资源大县之一,也是全国油茶基地重点县、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全国香椿丰产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全国森林采伐管理试点县、全国石漠化治理重点县和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县。
近年来,彭水县在市林业局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以“务实推进生态保护发展区建设”为统揽,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油茶、核桃、油用牡丹为重点,强力推进木本油料产业发展,全面加快全县扶贫脱贫工作。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展油茶14万亩、核桃2万亩、试验引种栽培油用牡丹0.1万亩,油茶新造基地规模列全市第一。2014年,彭水木本油料产业产值达到5400万元,为农村扶贫开发、林农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油茶铺就农民致富路
在彭水县善感乡石盆村市级油茶新造示范基地内,成片的油茶树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生机勃勃。密密的枝叶间,累累的油茶果在微风中若隐若现。再过一两个月,这些油茶果将被农民们摘下来,以每公斤2——3元的价格卖出去。
“今年的油茶鲜果结得又大又多,看来又是一个丰收年!”基地业主李仕先捧着着大把油茶鲜果高兴地说。
油茶是一种生长在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的木本植物,其果实可以用来榨油。油茶果生长期从开花到成熟,须历经秋、冬、春、夏、秋五季之雨露,尽吸天然养份、日月精华。采摘时茶花盛开,花果同树,素油‘抱子怀胎’之美誉,堪称人间奇果。用它提炼而成的食用油,品质优良,自然健康,乃油中之珍品,其营养价值可和橄榄油媲美,是高级纯天然食用油。
彭水油茶种植始于解放前,盛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累计造林10万亩,是中央批准的10万亩油茶基地县之一。后因疏于管护、加工粗糙、销路不畅等原因,毁林现象异常突出,2008年初普查仅存2.6万亩。
全国油茶产业发展大会召开后,彭水油茶产业重新焕发蓬勃生机。2008年以来,彭水县通过实施油茶新造基地建设和低效林改造工程,共建成油茶产业基地14万亩,新造规模列全市第一。目前,彭水县已成功打造了平安镇4000亩市级高山油茶低改科技示范点、善感乡3000亩市级新造油茶高产科技示范点,试点示范取得实效。油茶基地共涉及全县23个乡镇(街道)、50个村、1.78万农户;发展油茶专业合作社20个、专业大户48户,培育和引进了重庆圣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重庆市巴中林业开发有限公司等油茶龙头企业。2014年,彭水油茶产业年产值达到600万元,种植户均收入达到337元。
机制创新激发产业活力
事实上,油茶产业只是彭水县重点发展的四大木本油料产业之一。除了油茶产业,彭水县在市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还不断通过机制创新,大力推进核桃、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产业的发展。
该县通过引进企业、培育专业合作社、发展大户等方式,选准有经济实力、有技术支撑、有创业经历、有长远意识、有恒心韧劲的企业主或专业合作社,从事木本油料基地和加工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木本油料产业经营体系;主推“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机制,采取“先建后补”模式,实行合同制管理,按30元/亩的标准向业主收取质保金,从根本上杜绝套项目、套资金、重栽植、轻管护等现象。截至目前,全县共有24个公司、28个专业合作社、15个大户参与木本油料基地建设(其中极地油茶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示范社,重庆肖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被评为市级龙头企业,巴中林业有限公司被评为市级4A级信用单位),带动全县30个乡镇、2.4万农户发展木本油料产业。
同时,该县还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实行项目公示制度,对市里下达的木本油料产业项目计划,全面采取公开竞争比选落实项目业主,并及时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林业产业QQ群和印发文件等方式予以公示。同时,采取公开招标采购的方式,确定项目规划和施工单位,聘请中介机构对油茶基地建设进行全程监理和检查验收,确保基地建设质量。
该县还建立激励机制,对利用坡耕地营造的木本油料基地符合新一轮退耕还林条件的,一律纳入退耕还林享受补助政策;凡是对集中成片建设木本油料基地规模达到1000亩以上的,配套解决3—5%的农用设施建设用地指标。
此外,彭水县全面落实木本油料基地建设目标责任制,将该项工作纳入各乡镇年度目标考核任务;实行木本油料基地建设质量问责和追究制,对全面完成任务并经验收合格的,分别按每亩6元、4元的标准给予乡镇、县林业局的以奖代补工作经费;对未能完成建设任务和完成效果不好的,启动问责程序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截至目前,彭水县累计发展油茶14万亩(新造油茶11万亩、低改1万亩,老油茶林2万亩)、核桃2万亩(新造林1万亩、原有核桃林1万亩)、试验引种栽培油用牡丹0.1万亩。油茶新造基地规模列全市第一,初步形成了种苗培育、基地建设、综合加工、品牌销售等为一体的油茶产业体系;核桃、油用牡丹等产业也相继得到持续发展。
林业科技为产业发展做支撑
在木本油料产业发展过程中,彭水县林业部门始终高度重视对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和引进。
首先,该县打破油茶种植区域常规,在海拔1057—1278米的平安镇长坪村、阳坪村,通过清除杂灌、移密补稀、修枝整形等措施,改造低效林5000亩,采取高位嫁接,初步探索出适宜我市高山油茶品种。通过施农家肥或硫酸钾复合肥,实现单产油茶果达805斤/亩,出油率与低改前相比提高2.2个百分点。高山油茶试验的成功,对扩大我市乃至全国油茶适种范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同时,该县林业部门与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植物试验研究中心和重庆市林科院开展合作,组建了以国家级油茶专家赵学民为首的油茶科技创新团队,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油茶科技服务人才网络和油茶科技特派员制度,每年定期开展3—5次田间课堂培训,做到从种植、病虫害防治到加工利用等环节均有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服务。同时,在平安镇建成全市首个油茶专家大院和彭水县高山油茶科技推广站,为开展油茶科研工作提供了平台。
此外,彭水县还大力开展新品种的引进与繁育推广应用工作。在油茶方面,该县从中国林科院亚林中心引进长林4号、40号、53号等优良油茶母树2750株,在善感乡建成引种试验园50亩;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开展科技项目合作,在善感乡、保家镇建成20亩的油茶新品种引种对照试验园,栽植品种24个,主要引进栽植亩产茶油达75公斤的油茶杂交二代品种和红花油茶品种(浙江红花油茶、腾冲红花油茶、广西红花大果油茶等)。同时,对国家认证的长林系列、湘林系列等品种进行引种栽培对照试验,为选择适合我市本地丰产栽培的油茶品种提供科学依据。在核桃方面,从四川南充引进南福核桃优良品种,新建核桃品种示范园1个,面积100亩;在油用牡丹方面,从安徽毫州市引进油用牡丹(凤丹)苗木75万株,建成牡丹引种示范基地1000亩。
政策扶持增产业发展后劲
“近年来,彭水木本油料产业的快速发展壮大,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方面的政策扶持。”彭水县林业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该县对发展木本油料产业的龙头企业、专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大户,凡是按照技术要求种植一定规模并且经检查验收合格的,纳入财政补助范畴。同时,该县还设立了油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600万元的资金专项用于油茶产业发展,重点用于“油茶高产栽培示范园”和“油茶低效林改造示范园”建设、油茶科技支撑建设、油茶基地建成后4年的抚育管理补助及工作经费等费用。
在融资政策方面,彭水县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银行贷款发展木本油料产业,开展基地建设和后期管理;木本油料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先使用林业贴息贷款,并由县财政贴息。
此外,该县还将油茶等油料作物纳入粮食安全体系,凡利用坡耕地营造的油茶基地,提倡林粮间作、林经间作、林药间作,不改变土地性质,农户可按照相关政策规定享受农资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综合直补政策,优先安排农业产业化扶持项目。
延长产业链拓宽发展空间
在壮大木本油料产业过程中,彭水县林业部门不断对其加强引导,延长其产业链,不断为其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是强化苗圃建设。2010年,彭水县在郁山镇、龙溪镇建成油茶苗圃200亩,为全市三大定点苗圃之一。经过近5年的建设,已累计投资5320万元,出圃油茶Ⅰ级苗1350万株,在圃苗木600万株,为我县油茶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种苗基础。
二是强化基地建设。目前,彭水县已建成以黄家、鞍子、郁山、龙射为主的四大油茶主产区,油茶基地共涉及29个乡镇,初步形成“两点四线”的发展格局,建成平安镇5000亩市级高山油茶低改科技示范点、善感乡7000亩市级新造油茶高产科技示范点,精心打造“鞍子—善感、郁山—走马、高谷—平安、靛水—润溪”等4条交通干道沿线油茶特色林产业示范基地。
三是强化茶油精品建设。2012年,彭水引进重庆本土公司建成茶油标准化深加工生产线1条,年生产精炼成品油1500吨。截至目前,共加工茶籽2724吨,销售茶油366吨,实现产值1.18亿元,销售收入1.05亿元。生产的“苗嫂”山茶油通过了“三品一标”认证。当前,该县正大力推进油茶加工标准化建设,力争使彭水油茶产品主要指标成为地区制定食用茶油标准的参照依据,掌握油茶行业的“话语权”。
图片除署名外由彭水县林业局提供
链接
彭水:林业产业『五朵金花』竞相绽放
近年来,彭水县以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为载体,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和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的技术优势,彰显比较效益,实行差异化发展,初步形成“油茶、茯苓、青脆李、肾枣、香椿”的“五朵金花”林业产业网格化发展格局。
一是油茶新造规模列全市第一。自2008年以来,彭水县累计发展油茶14万亩(新造油茶11万亩、低改1万亩,老油茶林2万亩),油茶规模列全市第一。成功打造了平安镇4000亩市级高山油茶低改科技示范点、善感乡3000亩市级新造油茶高产科技示范点,深加工的“苗嫂”、“极地”等品牌茶油远销市内外。
二是香椿产业成效显著。组建“彭水县香椿科技专家大院”,在龙溪、保家、岩东、桑柘等地建成矮化密植香椿芽基地3000亩,生产的香椿芽远销香港等地,深受消费者青睐。
三是茯苓产业跻身全市第一。利用马尾松伐桩和加工废弃原料,采取“公司(国有林场)+专业合作社+农户(大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林下茯苓种植,目前全县种植茯苓2000亩(40万袋),规模居全市第一,年产值达300万元。
四是青脆李产业助农增收。依托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在太原、岩东、乔梓等乡镇建成青脆李基地5000亩,带动650户农民年户均增收5000元。
五是肾枣产业迅速发展。利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和中央财政补贴造林工程建设,在乌江、郁江沿岸的保家、郁山、高谷、联合等乡镇打造肾枣基地。目前建设规模已超过1万亩,生产的肾枣以“脆、甜、润”著称,在一年一度的渝东南特色农产品展销会上供不应求。
链接: http://cqrbepaper.cqnews.net/cqrb/html/2015-08/17/content_1857864.htm
本文来源: 林业厅
17.08.2015 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