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山村女能人带领村民致富

14.08.2015  15:36

彭水:山村女能人带领村民致富

 

见到张晓容时,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气温30多摄氏度。现年42岁的她正和当地留守妇女一起整理刚从田里收回来的烟草,动作麻利,显得非常精神。她就是在彭水县靛水街道洋藿村创办烤烟种植农场、带动当地村民致富的致富带头人。

                目前,张晓容创办的巾帼家庭农场让当地村民享受到了真正的实惠。

流转50亩

带头开创规模化种植

              1993年,正值青春年少的张晓容和当地村民田小华结为了夫妻。当时,因为家里人口较多,耕地少,于是,张晓容和丈夫各大多数村民一样,选择了外出务工。

              在外奔波的张晓容还是感觉远离家乡与家人聚少离多,家里的父母亲年龄较大,小孩也还比较小。于是,在外务工两年的张晓容又重新回到了家乡。

              回家后,张晓容便和当地的许多妇女一样,在家留守,在自家的土地上日夜耕作,照料老人和小孩。

            2009年以前,张晓容还只是一位普通的留守妇女,家庭收入主要靠丈夫在外打工维持。当年,在乡政府烤烟种植号召下发展规模种植,张晓容心动了。

            “我作为一位初中毕业的女人,在当时当地还算是比较有文化的。”张晓容说,看到外出务工的村民越来越多,村里土地荒芜情况越来越来严重,作为土生土长的她,内心里就有了一种想发展规模化种植的情愫。

              张晓容特把丈夫喊回家,一同流转了50余亩土地来种植烤烟。当时,张晓容家只能拿出2万多元,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些钱,开始了创业之路。

              谈到风险,张晓容很淡定,“年轻嘛,肯定还是要闯一闯。即使失败了,这几万元,再辛苦几年也能赚回来,大不了重新来过。”

科学种植

引导12户村民种烤烟

              在海拔1100米的洋藿村有句顺口溜:“山里头、石缝缝,大苞苞、小豆豆,一年到头愁个够”。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妇女,张晓容深知:“在这交通较为闭塞,信息较为落后的穷山村,连粮食都不能自给,还谈什么经济发展、奔小康。”为此,她尝试产业转换,规模化种烤烟。

            “因为基础设施不完善,我便到公司和政府要项目,自己作通家人的工作,把自家房屋前平整的土地捐出来,集中修建了10个烤棚。我自已用4个,其余6个分给当地的12户村民,两家一个,鼓励其种植烤烟。”在当地政府和烟草公司共同帮助下,张晓容的烤烟事业终于起步了。张晓容每天早上六点准时到达地里,挖土、种烟、施肥、除虫,张晓容每个步骤都会亲力亲为。

              这一年,张晓容烤烟种植除去各项成本外,纯收入超过了10万元。于是在2010年又扩大种植,但还没开始,就损失了3万多元。

              张晓容说,因为村里没有育苗基地,到烤烟的种植季节里,她到彭水去把苗子运回来,然而这年天气不好,苗子拖回来后持续下了几天雨,苗子全都坏了。

              为了更好地发展种植,2011年,张晓容又自己出地,在村里建起了2个育苗大棚,解决了附近2000亩烤烟的苗子难问题。

规模经营

带动周边农民共致富

              如今,张晓容又新建了烟叶仓储库,实现了育苗、生产、烘干、存储,不出村的一条龙模式。

              在每年的烟叶采收和烘烤期间,洋藿村成了周边村民的集结地,数百人来此务工,成为黄金产业的附属产业。“种烤烟的村民收入提高了,也带动了周边农民共同致富,不单单是我们富了,附近其他地方的农民也有赚钱的机会了。”村民邵良英说。

              从事烤烟种植的劳动强度不是太大,适合妇女、老人参与。近几年,张晓容种植烤烟积极带动了附近30余名留守妇女创收致富。这些妇女年龄大多六十岁,有的甚至超过70岁,外出打工没人要,在家种地又挣不到钱,现在每年凭借在张晓容家务工,几个月就有五六千元,甚至上万元收入。

              今年,张晓容仍种植了70余亩烤烟,以带动更多的周边农户脱贫致富。“给在家的留守妇女带来就业的机会,让她们在照顾老人、孩子的同时也能挣到钱,大家一起有钱过好日子。”张晓容显得很高兴。

              在张晓容的带领下,晓容烤烟种植农场专业合作社成立。如今,洋藿村也已形成了以烤烟种植为龙头、常规作物为辅助、养殖业为补充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农村优化产业结构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