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彭龙明当上贫困村第一书记 从抓人的到会赚钱的

15.06.2016  04:41

 

第一次下村,我的膀子晒脱了皮,脚底打起了泡。但是看到乡亲们还在用石头垒砌的灶台煮饭,有的乡亲家里甚至连厕所都没有……我深深体会到,我身上的担子不轻。”回想起将近一年的扶贫经历,彭龙明感慨道。

2015年7月,云阳县公安局副局长彭龙明来到偏远的云阳县大阳镇民富村,担任大阳镇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和民富村“第一书记”,负责鸡鸣、大树、民富三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工作。一年时间不到,这些地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顶草帽、一壶水,他用真诚感动乡亲

2015年7月26日,彭龙明接受县里扶贫工作安排来到民富村。

刚来时心里很忐忑,毕竟我以前从事的工作与脱贫攻坚沾不上边。”彭龙明说,民富村地处偏远山区,当地除了种植水稻、红苕、玉米等传统作物外,几乎没有其他产业。如何带领百姓走出一条脱贫致富路,这副沉甸甸的担子压在了彭龙明肩上。

一看新来的“第一书记”是警察,村民们开始私下议论:“来的是一个‘抓人’的啊!咋不派一个‘会赚钱’的来呢?”群众的不信任,让彭龙明压力很大。

刚开始听到这话,挺尴尬的。但是从乡亲们的话里,我听出了大家希望摆脱贫穷、发家致富的强烈愿望。”彭龙明说。

戴着一顶草帽,提着一壶水,彭龙明和驻村工作 队队员开始挨家挨户走访。一次不受村民待见,他就和队员多跑几次。顶着烈日,他们的手臂全都晒脱了皮。每次到贫困户家中,他们都详细记录乡亲们的情况和困难。不到半个月时间,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大阳镇的3个贫困村,完成了3个村2140户7096人的摸底走访。

彭龙明所做的这一切,乡亲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现在,村民们说起彭龙明,总会主动亲切地称呼一声“彭局”。

第一书记”爱管“闲事”,大事小事他都管

做事凭良心,群众的困难就是我工作的方向。”这是彭龙明的口头禅。

为脑瘫村民刘应胜办低保,为83岁生病老人杨继贤请医生,为生活不能自理的八旬老人张世芝请“护工”……村里的大事小事,只要彭龙明知道,他都会尽力帮忙。而彭龙明所做的这一桩桩实事,乡亲们都记在心里。

村民刘应培是村里出了名的懒汉,自己田地里的庄稼荒废了,他不管不顾。

要想带领全村脱贫致富,一个人都不能落下。彭龙明找到刘应培说:“如果你再这样懒的话,我们开院坝会时,就要当着所有村民的面批评你。

看到领导这样说,我很不好意思。”刘应培说。

随后的日子里,彭龙明多次找到刘应培,帮他出 谋划策创收增收。今年春季,在彭龙明的帮助下,刘应培播种了5斤稻谷种,3斤玉米种。按当地庄稼收成估算:5斤稻谷种可收稻谷6000斤,换成钱可卖 9000元;3斤玉米种可收玉米3600斤,换成钱可卖5000元,这样刘应培一年将有上万元的收入。

发展特色产业带领乡亲脱贫致富

在与乡亲们的交流中,彭龙明了解到贫困户们都有盼富的愿望,但苦于没有技术、没有门路,迈不开脱贫第一步。

民富村位于云阳东部,海拔1000米以上,离县城85公里,在区位上不占优势。但这里山势平缓,土质肥沃,气候温润,发展高山蔬果、蚕桑、桑枝菌等产业具有先天优势。

如何让优势资源产生效益,让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这是彭龙明一直思考的问题。

种桑枝菌!”彭龙明在调研中发现,一袋桑枝菌,至少能赚7元钱,而且民富村有栽桑养蚕的基础,家家户户都种有桑树。如果把这个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一定能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

但是道路不通,一直是困扰民富村村民的难题。于是,彭龙明多次组织村干部、村民开会研究,并多方奔走争取资金支持。最终,民富村完成公路硬化7.8公里,整修水渠2.675公里,整修山坪塘7口,新修大堰1.1公里,改善了基础设施。

随后,彭龙明借助大阳镇党委政府提出的“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动村民发展桑枝菌项目。

刚开始,村民们不愿种。“针对村民们的疑虑,我们与银行联系,帮他们贷款。”彭龙明说,通过多次拉家常、算账、做思想工作,贫困户终于愿意试种桑枝菌。

这一种就尝到了甜头,不到一年时间,民富村顺利发展了桑枝菌10万段、高山李子500亩、优质水稻1000亩、栽桑700亩。全村55户贫困户根据各自需求选择了产业发展项目,规模在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达10余户,实现贫困户产业发展全覆盖。

如今的大阳镇,高山优质大米、无公害蔬菜、桑枝菌等,已成为当地的品牌,不少贫困户依托产业发展走上了脱贫致富路。作为“第一书记”的彭龙明信心更足了,但却更忙了,妻子生了病也无法赶回家照顾。

等乡亲们都富起来,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到那时,我再加倍偿还你,天天给你做早饭,陪你逛公园……”对于妻子的支持,彭龙明感激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