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并不如烟:十八梯的岁月变迁
遥远的岁月荡涤了人事,往往只留给我们些残只片影。可当熟悉的「十八梯」再次回到我们的眼前,我们才明白,往事并不如烟。
那些喧哗翻腾的市井百态、崎岖蜿蜒的地域肌理,以及氤氲在空气中的人间烟火,其实从未离我们远去。
十八梯,这个独属于山城的人文符号,过去存在,现在存在,未来,仍将继续存在。
老重庆城分为上半城和下半城,十八梯位于渝中区较场口,是从上半城(山顶)通到下半城(山脚)的一条老街道。这条老街道全部由石阶铺成,陡陡的,弯弯的,把山顶的繁华商业区和山下江边的老城区连起来。
▲十八梯旧时风景
据说明朝时这里有一口老井,附近的居民都吃这口井里的水,而这口水井距离居民的住处正好十八步石梯,因此人们把这里称作“十八梯”。
关于十八梯来历,也有人说,是因为老街的石梯分成十八段,每一段都有一处小小的平台供人们歇脚,由此得名。
暂不考究其名称,若论十八梯的繁华,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时期。那时,重庆城内开始修筑石梯官道连通上下,活络交通。十八梯作为往来的交通要道,百业兴隆,各色货物在这里流通、交换,正可谓“百工善巧,百业兴旺。住民安居乐业,商客憧憬向往。”
八百年风起云涌,十八梯融汇贯通了山城的地域特色传统文化、“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文化、长江航道枢纽的商业文化、城市繁荣的市井文化,让这条贯穿上下半城的石梯显得千姿百态、活色生香。
上世纪末,城市发展提速升级,十八梯的发展则显得有些滞后,但它依旧保存着老重庆原汁原味的生活风貌。
▲《十八梯赋》
远望十八梯,是江边若隐若现的吊脚楼,错落有致,炊烟袅袅。沿着解放碑向下走,喧闹的街巷烟火首先跳入眼中,那是与都市大相径庭的“繁华”。
路旁的树上横七竖八挂着衣物,头顶上是盘根错节的电视天线,还有掏耳朵的、修脚的、做木工的、做裁缝的、卖烧饼的、卖针线、打麻将的,以及山城少不了的棒棒军……
当我们隔着岁月回望,这所有熟悉的一切,全都浮上心头,历历在目。
十八梯的老重庆韵味,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几十年前,这里也曾是一处风云际会之地。比如,位于十八梯的轿铺巷,就隐藏着山城的谍战往事。
▲十八梯旧貌
当时,落脚轿铺巷的轿夫们先是成立了轿铺,后来发展为轿帮。作为一个以底层百姓为主的行业,轿帮自诞生之日起就和袍哥密不可分。抗战时期,重庆有着12个龙头轿帮,其中大部分聚集在十八梯附近,他们和各种势力相互角力、密谋。
众所周知,轿工喜喊“报路号子”,这本是为了保证乘客安全所应运而生的。但是,这些号子在那个特殊时期还隐藏着极大的秘密。别看轿夫都是底层百姓,但他们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却是别人难以企及的。试想,不管是达官富人还是平常百姓,行走山城都要坐轿,往来之间,住哪儿去哪儿轿夫自然清清楚楚,加上遍布全城的帮派彼此之间互通有无,还有什么秘密不大白于天下?
顺理成章,轿帮的情报来源就成了香饽饽,使得各方势力都争相抢夺。于是,号子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比如“一踩一滚——十拿九稳”,明面上是“脚下乱石——大家踩稳”,暗地却是“情况不明,莫忙行动”。又比如“黄丝缠脚——金蝉脱壳”,明面上是有“器物绊脚——蹬脱了事”,暗地却是“已被盯上,同伴赶紧脱身”的暗语。
2017年5月,承载着所有重庆人的殷切期望,十八梯传统风貌区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占地面积约88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总投资规模超过20亿元。
2019年9月,十八梯传统风貌区首开区域正式对外开放预约参观体验。(想参观的市民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重庆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服务号”进行预约)
除已经可以打卡的首开区外,十八梯传统风貌区目前正紧锣密鼓地打造“十八景”。
▲“十八景”情况一览
据悉,十八景是在十八梯传统建筑及街道肌理的传承上,将有形的生活空间与无形的历史记忆进行结合,凝聚共同生活记忆,重新再造的历史场景。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十八景”景观背后蕴含着的独特文化。
花街鸟语
以花为名的山城生态休闲街区
花街子是古代重庆“风月场所”最集中和最景气的一条街巷,因“赏花、听曲、溜鸟、品茶”为招徕生意的手段而得名,为十八梯历史风貌中的“七街六巷”之一。
如今, “花街鸟语”依然保留了传统的自然风貌,漫步其间,且行且听,红花轻拂,青鸟细语,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黄葛挂月
以月为媒的都市浪漫爱情表白地
十八梯东北端的月台坝,地势临崖倚峭却独享开阔视野。每至十五满月,与崖壁上的黄葛老树辉映交错,呈现出“黄葛挂月”的视觉景象。
因传说主管人间姻缘的神仙“月老”常化相驻境,从此月台坝成为具有爱情象征意义的景点。
较场揽胜
俯瞰经典重庆的文化艺术广场
较场揽胜位于北端主入口的较场口,此景观以直望解放碑(上半城)、俯瞰十八梯(下半城)为核心观赏元素,特别以入夜之后“寻山、探水、赏月、鉴城”的相互映照、引发禅境思考和感悟为欣赏主题,是十八梯最具标志性的景观之一。
古井春风
重庆十八梯的寻根之旅
南宋后期十八梯设官道。旁侧掘有古井乃甘甜至极,成为附近居民的饮用水源。相传水井的位置刚好十八级石梯,从此,这条街便取名为十八梯。名自井始,街以名传,虽历经八百年沧桑而从未改变。
佛崖夕照
镌刻于六百年崖壁上的民俗文化
据《巴县志》记载,善果巷左侧上行三十步阶梯”大观平"的崖壁上刻有十余尊菩萨像,因此得名“观音岩"。相传每至黄昏夕照,崖壁上的观音就栩栩如生。
有文人见景生意,以所见所感取名“佛崖夕照“。后发展成为十八梯附近居民的佛教信仰中心。
原标题:【渝中记忆】往事并不如烟:十八梯的岁月变迁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