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得起、稳得住” 重庆破解农村客运难题有妙招
城口县周(溪)双(河)公路像丝带连接大山中的村庄,这条线路上的农村客运班车,即将开通。记者 万难 摄
重庆日报消息,5月9日下午,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初夏的青山绿水间,409省道如玉带般缠绕在山间、坝上。
一辆灰色的农村客运车正驶往酉酬镇方向,满载着去往麻旺、泔溪、酉酬的乘客,也满载着欢笑。
“现在好,进城坐客车,不用怕把脚板走大!”60多岁的白中林说。
“一天就能跑个来回,不像以前,进个城还要下个决心。”坐在离白中林不远的杨昌菊也附和。这次她为小孙子买书,上午去下午就回来了。
“客运班车就是为了方便大家开的。”开车的冉师傅告诉记者,“我觉得我们客车就像黄杨扁担,城市、农村两头挑起走!”
近日,重庆日报记者在区县调查时发现,农村客运不仅方便了城乡居民的出行,还加速了农产品的流通,改变了部分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有力地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了乡村振兴。
綦江区永新镇,农村客运班车的开通方便了村民出行。记者 万难 摄
农村居民进城
麻旺镇的白中林两口子种了1亩多地的蔬菜。
“吃不完,多的菜都卖到了龙潭。”健谈的白中林才从龙潭卖了菜回来。他说,龙潭镇是个旅游区,还有几千名学生。虽然到龙潭卖菜要花车费,但这里菜卖得起价格,销得也快。因此,白中林每周至少要搭两三趟车去龙潭卖菜,年收入七八千元。
“他卖菜成了‘精’,哪里价格高都摸得一清二楚!”邻居陶照英笑道。
前段时间竹笋大量上市时,白中林把家里种的竹笋也卖到了龙潭,每把1.5元。在回来的车上,他听到有两个乘客摆龙门阵,说县城的竹笋可以卖到3元。白中林便坐客车到产笋多的酉酬收购了一部分竹笋,加上自家采的,一起卖到了县城——靠着一双“顺风耳”,加上客运班车方便,白中林又多赚了一笔。
“还是要感谢党和政府,把路修好了,车也通了,我们才走得多、看得多、走得远,晓得的也更多。”白中林说,如果像以前一样出门全靠一双脚板,到20公里外的龙潭也是件不容易的事,卖菜哪能这么轻松。
“所以,我是搭了好政策的‘顺风车’!”白中林由衷地说。
“尽管现在私家车、摩托车等出行工具不断增多,但对于普通农村居民来说,坐农村客运车辆出行仍然是最主要的方式。”市道路运输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去年底,全市812个乡镇已全部开通了农村客运车辆,已开通的农村客运线路达到3700余条,投入的农村客运车辆达到1.1万余台,极大地方便了普通农村居民出行。
汽车行驶在黔江区小南海镇小南海社区至新建村的通村公路上。农村客运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约摄影 杨敏
城市居民下乡
采购旅游两不误
5月13日早上7点半,家住綦江城区半山国际的陈国华大妈送了孙子上学后,和老姐妹一起坐上了开往三角镇的客车。她们是去买菜。
三角镇距离陈国华的家有15公里左右,如果坐客车,只需二十多分钟。
“现在坐车好方便嘛,菜也新鲜,还能经常买到土猪肉,香得很!”陈国华告诉记者,在城市的公交向农村延伸后,车费大幅下降,到乡镇买菜实惠。
“最近一两年,我们明显感觉到来买菜的城市居民增多了。”三角镇负责市政管理的廖维刚说。以前赶场的主要是本镇和周边部分乡镇的农村居民,但现在坐车从綦江城区来的城市居民也不少。他告诉记者,以前农贸市场区的摊位还略有空余,现在不仅没空余了,连到农贸市场的路上都逐渐增加了不少临时摊位,以满足綦江城区居民的采购需求。
“几年前,每场全镇只能卖出6头猪的猪肉,现在每场能卖10头左右。”廖维刚测算,其它农副产品销售额也比同期增长了30%以上,这直接推动了镇内不少年龄超过50岁的农民按需种菜、养土鸡,就近销售。
而在部分地区,客车的便捷直接推动着农村地区旅游观光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上个周末,重庆师范大学学生周燕在地铁1号线双碑站出站后,购买了面值为10元的“慢城之旅畅游卡”,刷卡乘坐296路公交车到中梁镇,再换乘T009观光巴士到蓝莓谷采摘蓝莓。
“对我们学生来说,出行坐公交车是最好也最划算的选择。”周燕说,24小时内无限次乘坐,可以多去几个景点“打卡”。凭这张卡,有些景点还给予一定的门票或消费优惠,也让这张面值10元的公交卡显得很实惠。
据统计,T009开通后,歌乐山慢城的游客数量增长了20%以上。目前除T009外,沙坪坝区还开通了虎峰山T290观光专线旅游公交,极大地方便了像周燕这样的学生和部分外地游客到景区观光体验、享受美食、购买农产品,为农村地区带来更多的人流、资金流。
客车通车
大人小娃都“走读”
罗元贵已经很久没有穿过雨靴了。当她找出雨靴时,上面积了厚厚一层灰。
“客车一开通,我们赶场方便了,娃从住读变成走读,这些以前每个月都要用几回的家什就没啥用处了。”罗元贵说。
罗元贵家住万盛经开区石林镇庙坝村,到石林赶场要走1个多小时山路。考虑到往返时间较长,家长只能选择让孩子住读或自己到镇上租房陪读。
从儿子读幼儿园开始,罗元华帮他选择了住读。“住读可以锻炼独立生活能力,但吃得怎么样、有没有调皮,都是我天天焦心的。”罗元华说。
去年12月底,通往场镇的公路整治后,庙坝成为万盛最后一个通客车的村。现在早上七点半,罗元贵把儿子送到村委会门口上车,他8点以前就能进校门,下大雨也不用担心衣服、鞋子被打湿。雨靴,自然也就“下岗”了。
“通车后,村里有接近20个学生是从原来的住读变成了走读。”庙坝村村主任陈光英说,通客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消除了过去村里娃娃住读时家长的种种担心,也避免了以前坐黑车带来的安全隐患。
而公交客车的开通,也为部分农村居民以“走读”方式上班提供了可能。
每天早上8点左右,綦江区三角镇彭香村的黄温群、吴昌兴等就会在小石坝招呼站等着上车。小石坝聚居了三十多户村民,其中有二十多人选择住在自己家,早上坐车进城打工。
当初主动捐地修招呼站的吴昌兴说,他打工的工地离家有17公里,客车大约10分钟一趟,一般半小时就能到工地,非常方便。
“‘走读’的生活过起很安逸。”同在一旁等车的黄温群表示,住在家里,消费自己种的菜、养的鸡鸭,吃得健康、住得安逸,出门就直达上班的地点,现在这种方式“很科学”。
“在开通了客车的公路沿线,办卡的农村居民非常踊跃。”綦江区运管处有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各乡镇办理乘车卡的情况来看,全区有两千余人选择了“居住在农村、工作在城市”。
市道路运输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在基本实现了“出门有路、抬脚有车”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农村居民出行成本:通过补贴等使农村客运票价下浮了15%;部分区县把城市公交线路延伸到乡镇和行政村,如万盛已实现了公交车行政村全覆盖,綦江开通的部分城区公交线路延伸到乡镇,并实行公交票价,从而促进了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新闻多一点>>
让农村客运“开得起、稳得住”
重庆破解农村客运难题有妙招
农村客运已深深地融入重庆农民的生活,又深深地改变着重庆农民的生活。
作为一项惠民措施,要想农村客运能“开得起、稳得住”,仍需要克服重重困难——怎样让客运企业愿意留在农村并持续发展?政府在不直接干预市场的情况下如何帮扶运营企业?在私家车数量不断增长的农村,客运需要进行哪些新的转型?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山区丘陵地形为主的重庆,交出了一份巧解难题的“答卷”。
根据实际,打破“三定”传统运营模式
“到江口中学,开到农坝那条线。”近日,本应跑“江口—金子”线的云阳县万通公司驾驶员刘堂云,接到了公司负责人陈泓的电话,临时让他调了路线,以缓解因江口中学放“大周末”带来的客流高峰。
江口中学是一所有4000余名学生的农村中学,每两周放一次“大周末”,每次放“大周末”都会形成一个两三千人的客运高峰。当这个高峰到来时,从江口发出的9条线均呈饱和状态,尤其是江口到农坝的客运线,单程30公里,途经多个镇乡,走这条线回家的学生数量达到1200人。因此,平时由15辆8座面包车跑起来绰绰有余的线路,一到放“大周末”就车车爆满。
“我们必须及时增加运力,确保在天黑前将学生送到家。”陈泓表示,现在每个月公司都有十多次临时调度,以满足短时间内部分农村地区居民的出行需求。而调剂的运力,往往来自平时客运量相对较少的线路,这也有利于确保生意相对清淡的驾驶员能增加收入,使他们愿意继续留在线路上。
市道路运输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与城市公交相比,农村客运平时客流量少,但在赶场日及学生上学、放学等时段,会短时间内出现出行高峰,运力又出现严重不足。
“如果按高峰值投入运力,显然是不合算的。”该负责人说,因此我市鼓励各区县因地制宜,打破传统的“定点、定线、定班”的单一班线经营模式,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情况,采取片区经营、预约经营等形式运营,现已基本能多方位满足当地群众的出行需求。
加大扶持,为企业减负
上个月,武隆区道路运输管理处公示了2019年度农村公交客运保险补贴。今年,该区将对区内38辆农村公交客运给予保险费(承运人责任险)补贴,总额约29.7万元。
“农村客运带有很强的惠民性,因此我们一直在探索对这类客运车辆的支持方式,目前已形成了三类补贴方式,走在了全国前列。”市道路运输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第一,我市认真落实国家对农村客运的燃油补贴;第二,全面推广支线农村客运营运补贴,对运行乡镇到村、村与村之间的支线农村客运车辆每天按座位数予以补贴;第三,根据市和市财政局规定,落实由政府出资购买农村客运保险,目前累计参保车辆达到12.7万辆。
完善客运网络,发展全能的综合服务站点
酉阳车田乡是我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在这里,一座综合服务客运站正在拔地而起。
“投入运营后,这里不仅可以成为乘客的集散地,还可以成为集游客中心、物流运输、邮政和电商等于一体的全能服务站。”县运管处有关负责人介绍。
与此同时,该县以车田综合站为片区中心,建立辐射泔溪、五福等乡镇和行政村的客车换乘网络,满足农村居民在邻近乡镇、行政村之间的出行需求。
据了解,这样的综合服务站正在全市推广,以适应新时期农村旅游、电商、物流发展的需求。
以这些全能的综合服务站点为依托,我市将积极完善农村道路客运网络,在从城区至行政村农村客运干线布局已基本完成的情况下,重点发展乡镇之间、乡镇与行政村、行政村之间的客车通行问题,以有效解决农村偏远地区农村群众出行难、乘车难。
记者手记>>
农村公交还需更“贴心”
穿行在田野山间的农村公交,连接着城乡,满足的是城乡居民出行的需求,推动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但记者在采访中仍发现农村公交还可以更“贴心”。
“贴心”首先应是公交车内空间要满足农村生产、生活的需求。记者在部分区县采访时发现,有一些乡镇之间的农村客运采用的是8座微型面包车,乘坐感受不错。不过,当地还是有部分农民愿意去坐私人运营的三轮车、摩托车,部分“黑车”也难以禁绝。一位搭乘三轮车的农民告诉记者,面包车内空间小,背篼不好放,有的车还要收取相当于半票的货票,所以他“打空手坐客车,背背篼坐三轮”。因此,对于农村片区的农村客运可以适当配置一部分空间相对较大、能装载农民生产工具的客车,或是在车辆外部寻找装载空间,以满足农民日常的出行需要。
“贴心”也应体现为车型安排要符合当地的实际。现在城市公交中电力等新能源汽车逐渐普及,有的区县在农村公交中也逐渐开始推行新能源公交车辆。但受制于山地丘陵的地形地貌,新能源车辆在动力上未必能满足爬坡需求。在一些盘山公路上,这些马力较小的农村公交车辆在满载状态下爬坡有些吃力,前行困难。因此,在发展农村客运时,车辆能源配置不能搞“一刀切”,而要一边研发适合山地地形的大马力新能源车辆,一边在坡度较大的农村客运片区安排传统动力或混合动力车辆,以更安全、更快捷地运送乘客。
“贴心”也应体现为探索满足城市居民乘公交下乡观光的需求。目前的农村客运姓“农”,因此将乘客更多定位于“农民”。但在近郊一些农业观光较为发达的农业园区,城市居民也逐渐成为农村客运重要的客源。与城市公交接驳的客运观光车,不仅出行更绿色环保,而且免去私家车停车、拥堵在路之苦,正逐渐成为城市居民乡村体验游的重要选择。但目前我市开通的观光巴士中,在农村运营的仅有沙坪坝区的两条线路。因此,农村观光体验发展较好的地区,可以探索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开发更多的乡村观光旅游线公交路,并给予乘车者一定的优惠,以鼓励更多的城市居民公交出行、绿色出行。
重庆日报记者 张国勇 罗芸
原标题:农村客运 肩挑城乡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