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得返自然——重庆市发展休闲农业纪实
溽暑炎夏,不必为湿热的天气介怀,我们还有别的事情可做。
朴素淡茶,有一口没一口地吃着;闲闲碎语,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临满湖碧水,观接天莲叶,嗅淡淡荷香,心静自然凉!
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久违了,自然!”
如今,重庆市铜梁区土桥镇庆林村3000亩莲藕种植核心区,已是市民休闲度假、消遣静心的好去处。像这样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观光园在重庆各个区县方兴未艾,成为当地一张张靓丽的农业名片。
“休闲农业集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于一体,是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形态,也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重庆市委农工委书记、市农委主任夏祖相说。在市场和政府双轮驱动下,重庆休闲农业呈现出从零星发展到集群扩张的喜人态势,日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日前,记者深入重庆,实地感受了休闲农业发展的火热激情与诗情画意。
新农村美景
“体验经济”有底气
——休闲农业借力市场和政府两个“轮子”,以开发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体验参与融为一体,联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前景可期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多少久居钢筋水泥“森林”城市人的梦想。休闲农业的出现,让梦想照进了现实。
在休闲农业园区,丰富的农产品、完善的产业链条、多彩的参与内容、难忘的体验记忆,农业让人刮目相看;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综合产值直线上升,农业让人心生向往。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休闲农业已有百年历史,而发展成为一种固定产业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西班牙,当时有些农场主把自家房屋改造装修成旅馆,用于接待来自城市的旅游者观光度假。此后,休闲农业的生命力在多个国家日益凸显,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营模式。
“农产品是可以加工的,商品是有实体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的体验生活则是令人难忘的。”以充分开发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为前提,休闲农业融合了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体验参与,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于一体。这一独特的产业形态,日益受到经济学家的追捧和研究,被称为农业“体验经济”,即以服务为舞台,以农产品为道具,围绕城市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活动。体验经济也被认为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个经济阶段。
我国农业资源丰富,景观类型众多,农耕文化悠久,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优越条件。2007年,我国第一次把发展休闲农业上升到中央层面,当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三农”资源发展旅游业,全面拓展农业功能和领域,积极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大城市带大农村的重庆,农村区域大,农业资源形态多样;交通便捷,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2400公里,乡镇通畅率和行政村通达率均达100%。城镇常住人口1780多万,城镇化率达59.6%。休闲农业天然的乡村情怀,吸引着忙碌而烦躁的城市人走近农业、亲近自然,放松身心。
最为关键的,充盈的腰包让人们休闲旅游的底气更足了。2013年重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5万元,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8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休闲度假旅游的需求会全面扩张。
从自发走向自觉,重庆市休闲农业发展凝聚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心血。20世纪末,随着全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一批休闲农业规模化基地的兴起,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发展形态日益受到重视。
2011年以来,重庆市休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结合“五大功能区域”实施规划,市农委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3—2020)等文件,引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建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3000余个、休闲果园5300多个、休闲渔业4.9万亩、高山扶贫纳凉村177个、农家乐2万余家。都市功能拓展区以都市农业和特色村落为代表、城市发展新区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代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以乡村田园景观和特色农业为代表、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以民俗风情为代表,组团式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为增强休闲农业发展后劲,重庆将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和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相结合,做好农业产业、基础设施、体制机制和公共服务配套,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重庆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元素融入其中,注重挖掘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链条,目前已创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5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3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76个,这些园区已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排头兵。
重庆市农委副主任高兴明说,独特的地理条件、民俗文化和农业结构,造就了重庆休闲农业以避暑休闲、采摘赏花、民俗体验、四季休闲为特点的鲜明个性。在此基础上,休闲农业从过去传统单一的农家乐模式,逐渐扩充为田园农业、民俗风情、农庄农家、科普教育等齐头并进的融合模式,正展现出活力无限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