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心理危机干预!渝北区为四类人群增强“心”力量
△邓小豆医生介绍渝北区精神卫生中心印制的小卡片
在渝北区的集中隔离酒店里,设有一间专门的“心理医生办公室”。渝北区中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邓小豆每天的工作,就是通过视频、电话及微信,为集中隔离的密切接触者提供心理疏导。用邓小豆的话来说,“相比于药物,他们更需要‘心’的力量。”
隔离人员心情放松了
2月20日上午,坐在酒店的房间里,李女士(化名)拿着手机用微信和丈夫聊天。还有两天,她就要结束14天的观察期了。现在的李女士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但2月8日刚到集中隔离点,却是另外一幅场景。
“失眠,吃不下饭,在房间里焦躁不安……”渝北区中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邓小豆介绍,李女士和丈夫是渝北区居民。疫情期间,他们从外地乘飞机返回重庆。后经确认,和他们同乘一个航班的乘客中,有一人被确诊新冠肺炎。于是,夫妻两人作为密切接触者,于2月8日来到渝北区集中隔离点。李女士之前就经常失眠,加上对疫情的恐惧,让她更加惶恐不安。即使丈夫在电话和微信里天天劝说,李女士的精神状况依旧一天天的“恶化”。
医生巡视时发现了李女士的问题,那时她已经失眠了一段时间,吃不下饭,在酒店隔离房间里来回走动。李女士的丈夫进行了两次核酸检测,都显示为阴性。李女士则进行了三次核酸检测,更加重了她的怀疑:“为什么我要做第三次(检测)?是不是我染病了?”
2月10日,邓小豆医生加了李女士的微信。“我告诉她,这种担忧和恐慌是大多数人都会出现的,要认识和接受自己的这种情绪。”为了缓解她的忧虑,邓小豆建议在隔离期间保持平时的作息时间,按时休息,按时吃饭,闲下来的时候多看看电视,和亲人朋友聊天,分散注意力。同时,他还教李女士如何释放紧张情绪,“比如深呼吸……”几天下来,李女士的心情放松了许多。
对四类人群心理干预
据渝北区卫健委介绍,针对疫情引发的紧张、恐慌、焦虑等心理问题,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疫情造成的危害,渝北区坚持“1+4+7”模式开展精准心理危机干预。
“1”即成立一个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卫健委牵头,区委政法委、区教委等相关单位配合,负责全区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4”即抽调47名专业工作人员,组建4个工作组,根据服务对象,成立医务人员心理干预组、患者和疑似病例及家属心理干预组、集中观察(含密切接触者)心理干预组、公众心理干预组,对不同群体心理问题开展针对性心理疏导、干预。“7”即开展7项工作,包括心理健康业务培训、心理测评、心理健康知识宣教、心理热线轮值、心理疏导、心理危机干预、心理状况调研分析等。
扫个码就可以心理测试
邓小豆介绍说,四个心理干预小组针对四类人群,每个小组都是由渝北区卫健委以及区中医院相关科室负责人牵头,任组长。对于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干预,主要由渝北区中医院的心理医生实施;对于患者、疑似病例及家属,还有集中观察(含密切接触者)这两类人群的心理干预,由重庆品跃教育咨询服务公司等第三方社会机构的心理咨询师,还有各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和医院心理医生负责;各镇街医疗机构精神科医生和工作人员,以及医院心理医生,负责对公众的心理干预。
邓小豆拿出一张渝北区精神卫生中心印制的“小卡片”告诉记者,从2月10日起,他们就开启了这样的心理服务通道:“扫一下卡片上的二维码,登录姓名电话等资料,就可以接受心理测试,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参与者的数据会由渝北区精神卫生中心进行汇总,心理医生通过这些数据,对‘重点人群’进行回访,打电话对他们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干预。”在渝北区的各个社区单位,都会看到这样的小卡片。
去年年底,渝北区就制定方案,通过试点工作探索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目标是到2021年底,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中。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谭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