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山城风云变幻
30.05.2016 22:46
本文来源: 气象
转历多地 往昔经历化为今朝动力
1989年,唐红玉大学毕业后,来到黄南藏族自治州气象台工作,在那里开始了她的第一份工作——短期天气预报。5年后,她又到青海省气象台从事长期天气预报工作。2006年,青海省气候中心成立,唐红玉又在青海省气候中心从事气候预测工作。回忆起往昔的工作,唐红玉觉得最难的莫过于收集气候资料。
心系山城风云变幻
以前,科技不发达,互联网不普及,每次想开展科研工作,唐红玉和她的同事就开始犯难。科研工作需要分析的资料不够,海温、长波辐射等资料得不到更新,使得进行一项简单的工作都需要很长时间。所以,那个时候唐红玉心心念念的就是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寄过来的资料。
当时,省气象台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签订了部分气候资料供需协议,每次科研主题确定之后,都需要再等两个月左右才能收到所需资料。虽然等待资料的过程漫长又令人焦急,但凭着坚持和努力,唐红玉和同事们还是完成了气候诊断预测方面的科研任务,并在实际预测中得到应用。
“不能说我做的工作取得了什么成就,只能说我坚持这份工作而获得了一些成果。”这是唐红玉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黄南藏族自治州气象台到青海省气象台再到重庆市气候中心,近三十年,唐红玉一直工作在预报预测岗位。如今,科技进步使唐红玉告别了等待资料的时代,一切都变得快起来了。唐红玉说,在这个互联网发达的时代,只要有想做的科研工作,就能得到无数素材。不管是项目的研究,还是常规工作都能够更快更好地进行,以往“慢”的经历成为了唐红玉更加努力的动力。
一心科研 把脉重庆风云变幻
唐红玉工作之前特别喜欢运动,乒乓球、跑步都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唐红玉说,运动可以使身体健康,保持良好的心态。但由于工作占据了唐红玉的大部分时间,所以每天晚饭之后的散步就算是她现在的运动了。
“从事科研工作需要时间,我也愿意花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唐红玉来说,就算工作时间被会议、制作材料及其他琐事占满,她也要挤出时间进行科研。就算是偶尔飞来的灵感打扰了她饭后散步的闲情逸致,唐红玉也觉得理所应当。她总说,有舍才有得,舍去了时间、付出了努力,才能获得成果。
2008年,唐红玉加入“百名首席预报员”大家庭,成为国家级首席预报员,并被连续聘任至今。唐红玉也承担了重庆关键性重大天气气候预报预测技术指导和技术把关的重任。
2011年,由唐红玉和重庆市气候中心副主任李永华带头组织的气候监测预测技术研究团队成立了。2011年至2015年期间,唐红玉和团队成员花了大量时间梳理了重庆短期气候预测思路和预测技术,并研究分析了影响重庆气候的主要物理因子以及适应重庆气候预测特点的动力模式。这让唐红玉能够更好地为重庆天气把脉。
到重庆8年,这里早已是唐红玉的第二故乡。身在气候预测岗位的她认为,只有承担更多关于气候预测的项目,才能报答这片她热爱的土地。但重庆立体气候显著,要想预测结果更精准,需要下一番苦工夫。在唐红玉的带领下,团队最终完成了多模式解释应用集成技术在重庆灾害趋势预测中的应用;完成了国家级模式产品在重庆的降尺度解释应用技术开发及其释用系统建设。这些研究成果在气候监测和短期气候预测业务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提点后辈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过去的我认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优秀。后来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优秀。”年轻预报员董新宁认识唐红玉后越来越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今年3月,董新宁父亲因病住院,时隔好几天,唐红玉还来过问此事,这让董新宁觉得与唐红玉共事,让人如沐春风。
除了关心同事生活的细微之处,对于所有工作的谨慎仔细更能体现唐红玉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该有的态度。气候预测工作需要制作很多材料,在唐红玉还未负责业务时,科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画图风格,绘制图表时,比例、颜色等都有些许不同。唐红玉接管业务工作后,提出每一位同事都需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文档编辑。事情虽小,却能体现唐红玉对于细小事情的严格要求。这些小事也时刻影响着年轻的预报员。
“在做全球海温场影响重庆气候的关键区研究时,唐红玉老师帮了我很多。”每次说起这次研究,年轻预报员张弛总会带上这句话。在张弛的研究过程中,唐红玉总能细心地发现一些小问题,并带领他开拓思维,从多方面分析资料。
谦虚的唐红玉每次听到别人对她的夸赞便会笑着对大家说,她对年轻的预报员算不上什么指导,只是提出一些建议罢了。唐红玉希望看到年轻人成长、取得成功,这比她自己去完成一个项目更有意义。唐红玉的笑容就像蜜糖一样,放进重庆市气候中心这杯水里,让整个气候中心都变甜了。
本文来源: 气象
30.05.2016 22:46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让乡村“既有看头又有赚头”——一家央企的“重农兴旅”实践
记者 李勇 张桂林 李松
扎根巴渝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