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流泪回忆殉职交巡警姜瑞华:他从不叫苦请假

17.01.2019  14:14

当上游新闻记者来到渝北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双龙大队的办公楼,那扇写着“202”标牌的办公室还半开着,门边的在岗牌上,姜瑞华的名字格外的显眼——在岗的标识还标在他的名字下,可却再也看不到他在办公室里工作的样子。

打开办公室的大门,依然能看到他的办工桌上,零散地放着几份文件——双龙大队12月道路交通安全研判。即使在离开人世的前一刻,他仍旧没有放下手头的工作。

△双龙大队的外勤民警

1月16日上午,渝北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双龙大队教导员姜瑞华,在大队连续工作24个小时后,身穿执勤服出发执行早高峰勤务时,突发脑溢血倒在工作岗位上,经抢救无效殉职,年仅55岁。

姜瑞华离世后,他的同事们,战友们,好兄弟们,在得知消息的那一刻,有的捂住了脸,有的挡住了眼睛,还有的,在车流不息的路口上,继续指挥着交通,却泪流满面…… 

他们那段共同战斗的日子 

△姜瑞华生前资料图

李永忠不会想到,他的好战友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走了,得知消息的那一刻,眼前满是他挺立岗亭,优美标准地指挥交通的身影,旁边车流如梭,四周天桥站满围观群众……   

蒲剑也没有想到,他再一次得知老朋友的消息竟然是在老战友群里去世通知上,冰冷的手机,煞白的屏幕,刺眼的文字,让他如坠冰窟,眼前一片黑暗……   

李永忠和蒲剑两人现任渝中区交巡警支队解放碑大队副大队长,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都曾经和姜瑞华一起战斗过。说道姜瑞华,李永忠、蒲剑两人一直眼含泪水。谈起往事,两人慢慢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 

当时,李永忠和姜瑞华都是交警支队二大队的民警,两人经常一起上班、执勤,关系要好。1994年交警临江门岗组正式命名成立。姜瑞华不顾年龄偏大和妻子“更顾不了家”的反对毅然加入进来,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   

岗组地处渝中区临江门路口,是连接渝中区南、北、中丹田干线的交通枢纽,同时也是进出重庆市最大的商业、金融中心——解放碑CBD的重要门户。在这个畸形的十字路口,长期车流入织,人烟密集。姜瑞华和同事们每天在岗位工作7.5小时,晴天一身灰一身汗,雨天一身水一身泥。

李永忠记得,由于每天太阳的爆晒,姜瑞华得了严重的皮肤病,浑身皮肤发白发痒,有时痒到受不了时皮肤都被自己抓烂了,可是他依旧咬牙坚持,从不叫苦,没有请过一天假。女儿3岁时,得了一场严重感冒,可是当时姜瑞华正在路上执勤,硬是让妻子一人带孩子去看病,为此还时不时地被妻子埋怨。 

他是临江门刚组的第一任组长

△姜瑞华生前资料图

由于表现出色,姜瑞华成为临江门第一任组长。从此,他更加忙碌了。

他严格要求自己,岗组周边可视范围内都成他的“责任田”。每天,从上岗那一刻,指挥交通,辖区巡逻,帮扶群众,像上了发条的钟表,没有再停歇过。当时交警有句标语“在岗一分钟,作为60秒”,他切切实实地做到了。   

在他的带领下临江门岗组取得骄人的成绩,1995年,岗组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奖牌正是姜瑞华从北京捧回,挂在岗亭的顶梁上;同年,被团市委命名为市“十佳青年文明号”,被重庆市政府授予“优秀交通岗组”称号。1996年,岗组被评为“全国优秀交通岗组”称号,并再次摘得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临江门岗亭地处重庆解放碑咽喉要道,外地、外国游客络绎不绝,对民警的一言一行要求严格。姜瑞华默默要求自己:“一定要站出重庆的形象!”从此,除了坚守岗位,他像海绵一样学业务知识,学指挥手势,学服务意识,学无私奉献。每天下班后,他顾不上休息,比着总队下发的交警手势标准册,对着镜子一遍一遍的练习。慢慢的,他成了岗组里指挥手势最标准的民警。

达者兼济天下”,他义无反顾地担起岗组成员指挥手势培训的重任。在他的带领下,岗组民警的指挥手势打出了气势,打出了美感,成为辖区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纠正违章时,他和同事一起,坚持“一上前、两个礼、三个请、四句话”,使“文明交通”的理念在岗组蔚然成风。碰到不被理解时,他都耐心解释:“哪种行为违法?违了什么法?下次该怎样避免……”每次,他会让执法对象心服口服。   

一位普通出租车驾驶员说:“我们以前怕交警,开车时提心掉胆,总想躲着交警,在临江门我们违了章,岗组的交警不仅不横眼冷对,还我们当朋友看、当客人看,言语柔和顺耳,我们自己都觉得在这违章脸红过意不去……” 

他成为这个孤寡老人真正的“亲人

△姜瑞华生前资料图

对待工作,姜瑞华无怨无悔,对待群众,他一样充满真情。“爱岗敬业、爱民如亲”,临江门岗组这个光荣传统正是源于他。   

家住渝中区放牛巷社区的孤老戴素华,长期无人照料,生活比较困难,一次交通宣传,姜瑞华来到戴婆婆的家。一进门,他心里一阵酸楚:破旧的房屋,空落落的厨房,昏暗的光线,让老人如何安享晚年?“大家看得见的马路需要光鲜亮丽的警察,看不见的地方就不需要真情了吗?”姜瑞华被深深触动了,从此,他每月都会和同事上门看望老人,为老人购置药品、食物等,只要老人有事,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老人有什么不适,他就是再远再累,也要赶到老人的家中,带她就医,喂她吃药。

工作之余,姜瑞华还带着腿脚不便的戴婆婆乘坐公交车,看一看城市的变化,每次戴婆婆都乐的合不上嘴。后来,岗组的同事知道了戴婆婆的事情,便加入进来。慢慢的,帮扶孤寡老人成为临江门岗组的传统,24年没有间断。   

后来,蒲剑回忆,虽然姜瑞华离开了岗组,但是他还仍旧一如既往地帮扶老人,没有停止过。2008年,戴婆婆因病离世,姜瑞华和同事亲手为老人穿上寿衣,为老人收拾屋子,送老人最后一程。群众看了都感慨地说:“亲儿子,真的比亲儿子还亲!” 

他的最后一条朋友圈

△姜瑞华生前发的最后一条朋友圈

△郜鹏鹤

在姜瑞华的朋友圈里,所有的文章几乎都是跟公安民警,或是日常交通业务有关的,“有些是他转到朋友圈里,让大家学习的,有些,也是向同行们致敬的。”同事郜鹏鹤说着,将他手机里姜瑞华的朋友圈点了开来。

不少同事都说,姜瑞华是个严肃的人,并且不善言辞,正如微信的头像,一片巍峨的高山,上边是碧空万里。可他的微信名字却显得很不像领导,“哈哈哈”三个字后边,还加了一个笑脸符号表情,在外人看来,似乎不严肃,而在姜瑞华的下属们看来,这是领导和蔼谦和的体现。

人少若只如初见”,这句微信签名,也是他对不忘初心的境界升华和深刻理解。正如郜鹏鹤所说,他的朋友圈几乎全部都是转载,最后一条朋友圈,发出时间在2019年1月3日,转的是中国长安网的一条消息,标题名为“2018,#一道最艰难的数学题#”。

内容如下:2018年301名公安民警、141名警务辅助人员因公牺牲。301+141=442,这是2018年最艰难的数学题。442名战友再也见不到新年,442个家庭从此失去子女、爱人、父母。442=13亿,这是2018年最悲壮的数学题……郜鹏鹤说,这条朋友圈,姜瑞华还特意转给他看,他看了之后,当时心里也很难受。可就在短短的几天后,姜瑞华为这道艰难的数学题,添加了一个悲壮的数字。   

在他办公室外的走廊上,一排“学习杨雪峰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贴在墙上,姜瑞华的心得格外显眼。一阵寒风吹过,里边的文字如同画卷一般展开,开篇的一段话异常醒目:“从来就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句诗情画意的话,写下了人民警察的勇于担当。社会的平安离不开人民警察的时时守护,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生如夏花,逝如秋叶,命运之门关闭的如此匆忙,让他来不及再看一眼曾经坚守的岗亭,来不及和曾经共同战斗的战友道别。姜瑞华走了,走得是如此突然,他用自己默默的奉献和坚守,凝聚出一段属于平凡的沉潜与伟大,迸发出一段属于公安的光荣。 

上游新闻记者 景然 摄影 刘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