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就有重庆城,就在解放碑
重庆晨报记者 李晟 报道
你知道吗?
重庆城诞生在约3000年前,核心区域就在如今解放碑二十九中附近;
三国时期,蜀汉江州都护李严所筑重庆城为如今的重庆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南宋时期,彭大雅一边与蒙古军队作战,一边修筑了牢不可破的南宋重庆城,成为面积最大的古重庆城,此时的重庆也成为一座国家级城市;
明清时期的重庆城与李严所筑重庆城大小差不多,有了九开八闭十七门,首次将顺江而建的府衙旋转了90度,改为如今我们看到的面江而建。
昨天,作为我市文化遗产宣传月的重要活动之一,文化遗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召开。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袁东山和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白九江,首次清晰地梳理出了重庆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
专家呼吁>
连通上下半城 打造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不论一座城市有如何辉煌的现在和未来,它传承数千年的历史是必不可少的。而重庆城的发展历史,就浓缩在了渝中半岛之上。”在昨天的论坛上,专家们呼吁,连通上下半城打造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虽然修建遗址公园已经确定,但我们不得不因为附近要修建学校,而将现在已经发掘出土的粮仓遗址回填保护,再在其上修建学校操场。”袁东山说,为了不让遗址被城市建设彻底破坏,他们只能将南宋重庆城的重要地标,官仓遗址架空埋于地下。
“学校建设是民生所需,无可厚非,可我真的希望它能为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挪一挪脚步。”袁东山说,学校只是他担心的一部分,另一个让他蹙眉的,是遗址旁60层的高楼,“按照规划,这座楼就在如今的高台建筑遗址旁,如果它按规划修建,将彻底挡住高台遗址的历史风貌。我们建议高楼也让一让步,如果实在不行,能否将高楼的下面三层架空,以便市民能更好地感受重庆城的历史与文化。”
袁东山说,从二十九中附近沿山而下,通过人民公园,整合解放碑片区的抗战、革命文物,解放东路一带的开埠时期的文物遗存以及长江一线的古代城墙城门,打造重庆市历史文化博览园及教育基地,重庆自3000年前而来的厚重历史文化,将在所有人面前尽现真颜。
核心地带:老鼓楼遗址到打铜街的府衙。
老鼓楼南宋府衙遗址。
重庆城的演变>
范围:临江路、临江支路、民生路、民权路的范围之内,约30万平方米。
核心地带:位于如今的渝中区二十九中附近的衙署。
嘉陵江
长江
范围:和明清时期差不多,除通远门所在的五福宫山没有被纳入外,其它八开八闭十六门框起的范围。
核心地带:千厮门附近的仓城。
三国时期的重庆城大小和清代差不多,此为清代重庆城地图。
范围:通远门所在的五福宫山,被纳入了重庆城的范围,是重庆城范围最大的时期。
战国时期
仪城江州占地30万平方米
史学家推测,渝中半岛、江北嘴、滩城等地都可能是巴都重庆的所在地。
袁东山说,虽然巴都重庆暂时无法确定,但更多的史料和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却为人们打开了一扇通往3000年前的重庆城——仪城江州的窗户。
为什么叫仪城?袁东山说,因为筑城人是秦国的张仪。这位只在重庆停留了一年的著名纵横家,在他就任期间(公元前314年),下令建造了江州城。
江州城多大?核心区域在哪?
根据考证,江州城的城址范围有30万平方米,就在如今的临江路、临江支路、民生路、民权路的范围之内。而这座城的核心地带,就在如今的渝中区二十九中附近,那里修建有当时的衙署。
3000年前的重庆城,为什么会如此清晰地出现在眼前?袁东山说,这是根据数十年来陆续出土的墓葬判断的。
“古人的墓葬大多都修建在城市之外,因为交通不便,墓葬距离城址的距离不会太远。因此墓葬大量出土之地,不会是城址的所在地,但它们却为我们框起了一座城池的范围。”
而随着江州城范围的确定,巴都重庆的城址也由此确证,袁东山说,已故的重庆博物馆馆长董其祥先生曾专门论述:江州城就是在原巴城的基础上重建的。因此,巴都重庆城,就在解放碑一带。
“仪城江州,只能称为重庆历史上第一阶段大规模筑城的尾声,也就是说,重庆3000年历史文化,绝不是夸张之说。”袁东山说。
三国时期
李严筑起大城和仓城
到了三国时期,重庆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蜀汉建兴4年(公元226年),蜀汉江州都护李严修筑的重庆城,规模达到了明清时期重庆城的大小,因此在史料中,它又被人们称为“大城”。
那时候的重庆城有多大?白九江说,顺着明清时期古地图上的九开八闭十七门看去,除了通远门所在的五福宫山没有被纳入大城范围外,其它八开八闭十六门框起的范围,就是蜀汉时期大城的城址。李严修筑的大城,城墙由泥土夯筑而成,与我们现在看到的石制城墙不同。
李严还破天荒的将原本应在城外的仓城放在了城内。仓城也就是专门储存粮食的城郭,在粮草为先的古代,这个粮仓的位置无疑是非常关键的。
这个仓城就在如今的千厮门附近,“《诗经·小雅》中曾说,‘乃求千厮仓,万厮仓,黍稷稻粱,农夫之庆。’说明千厮门得名,是因为它附近曾是重庆城粮仓所在地。”白九江说。
仓城的建造,确保了城市供给和经济发展需要,城市商业也有所发展,商业网点由市扩大到了坊。
为防守所需,李严还在如今的佛图关修筑了卫城,扼守其身后的重庆城。
南宋时期
战争中建起国家级城市
“南宋晚期,蒙古军队大兵压境,西川残破,为巩固南宋的西线防区,加强重庆的防务,四川安抚制置副使兼知重庆府彭大雅在蜀地残破,败局不可收拾的危难情况下就任,毅然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加强重庆的城防。”袁东山说,当时彭大雅亲自抢筑重庆城,在部属反对、朝廷猜疑、政敌攻击的情况下,终于在1240年完成了这一工程,打造了一座国家级城市。南宋时期的重庆城由此成为了面积最大的重庆古城,这也是古城重庆最为辉煌的时代。
此时,通远门所在的五福宫山,被纳入了重庆城的范围。也是在这一时期,重庆城的府衙所在地,从上半城的二十九中附近,搬到了下半城巴县衙门附近。但此时的重庆府府衙,并不在我们现在看到的巴县衙门,而是与它成90度,位于如今的解放东路,也就是2010年考古发掘出土的老鼓楼遗址所在地。
南宋时期的府衙范围非常大,老鼓楼遗址的高台只是府衙的大门,府衙的另一头直达如今的打铜街。
除了府衙遗址外,考古专家还在老鼓楼遗址内,发现了南宋时期的粮仓。彭大雅为了保护重要的战略物资,粮仓的墙体居然有一米多厚。
袁东山说:“面对蒙古军队,南宋重庆城起到了‘为蜀根本’和‘国之西门’的作用,坚持战斗近40年之久,成功粉碎了西线蒙军‘顺流而下、直取临安’的战略意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的川渝山城防御体系即以此为核心筹建经营。”
明清时期
面江建起巴县衙门
蒙古军队攻破重庆城之后,重庆城大半被毁,到明代,古城重庆开始了最后一次筑城,它的建造者,就是明代卫指挥使戴鼎。
说起戴鼎筑城,虽然他修建的重庆城城郭没有南宋时那么大,但他却开筑了九开八闭十七道城门。
白九江说,现在人们认为闭门是一道封闭的城门,其实不然,这八个闭门最初也是敞开的,主要为方便人们日常挑水、防火、物资运输等。后来,随着重庆城内大小熄火池、七星缸、各湖池的建设,以及风水说的盛行,才陆续把八门永久封闭。九道开门全部修建在地形险要之处,其中7道还专门建有瓮城以作防御之用。
到了清代,重庆城最大的变化,则是府衙位置的调整。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当时的郡守书敏,将原本横跨如今解放东路的衙署来了个90度的大旋转,改顺江而建为现在我们看到的面江而立的巴县衙门。
清代的重庆城功能齐备,城墙外的两江滩涂,是码头运输、下层劳工、民间宗教建筑区。朝天门至小什字的金沙岗两侧,是传统的商贸区。东水门向西至老鼓楼一带,是传统的衙署区。大梁子东小什字西片区,是传统宗教区。上半城北部片区是文教区及富户商绅住宅区。五福宫山至大梁子主脉,是军事区。
此时,重庆城成为了以商贸航运为主,军事为辅的区域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