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 | 60多年前!这所学校的师生自己动手建了幢教学楼
1958年,我国高等教育进行教学改革,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重庆大学B区)贯彻改革方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探索出了一条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路子。那时的建院师生们一边到工地劳动,一边进行现场教学,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取得了丰富经验。
当时成立的“基建工程处”,是贯彻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主要基地之一。从1958年5月至1960年底,工程处组织在校师生修建了学院教学楼(即卫工系第四教学大楼,原址上重新修建了现生物工程学院楼)、重庆江陵机器厂五号车间及其他一些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共计16项20236平方米。1958年下半年有学生2060人次参加基建劳动,1959年有学生1776人次参加基建劳动。
现在想来,当年的师生们竟然自己给自己盖了一栋教学楼,可谓是现实版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十分“硬核”,甚是有趣!
1958年6月,学校组织师生自已设计、施工,修建了第四教学楼,使学生得到了各种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培养了热爱劳动的思想,为深入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创造了条件。图为师生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建成的第四教学楼
第四教学楼由学院师生自行设计,建筑面积4046平方米,采用空心砖楼板砖木结构。从1958年6月7日至8月29日,工民建、工民结专业59届、60届,建筑学60届、61届18个班540名学生及教职工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就将其修建完成。同学们在劳动中学习了各工种和建筑机械的实际操作技能,对有关课堂教学也有启发。如当时的施工课讲脚手架要2个学时,而在工地几分钟就能讲清楚。一些建筑机械的构造在课堂上不易讲明白,到现场对照实物很快就能弄懂。特别是参加一个建筑物的全部修建过程,对施工过程便有了较完整的概念。
第四教学楼施工现场
劳动使得学生们的干劲更足。由李铭顺等同学组成的“长锋工程队”,表现突出,曾在风雨中坚持五昼夜的高空作业,并大胆革新,试制成功了辅灰器,成倍提高了砌砖速度,首创试验成功的屋顶架组合吊装,加快了施工进度。从工程总指挥到每一个老师、同学,日夜加班苦干,曾创造了一天盖一层楼的高速度,表现了不怕苦不怕累的顽强意志。
由李铭顺等学生组成的“长锋工程队”大胆革新,在国内首创屋顶架组合吊装,加快了施工进度。当年,苏联有关专业杂志曾予以报道
自建第四教学楼引发社会的热烈反响。图为1958年《重庆日报》的报道
第四教学楼故照
此外,建院师生们还自主设计、施工了一系列建筑,如学生第五宿舍,学校陈列馆等。
师生设计与施工的学生第五宿舍
师生设计的学校陈列馆模型
校内自营基建的成功,鼓舞了全院师生员工。1958年9月,学院又承接了重庆江陵机器厂五号车间(4050平方米)的设计和施工任务。为节约建筑三大材料(钢材、木材、水泥),学院提出了“研究延安窑洞”的设计构思,大胆地采用了大跨度特制空心砖筒型拱顶结构,其大型空心砖是专门设计焙烧。全院大多数师生轮流参加了施工劳动。施工中创造出活动式简拱模架立模、移动和快速脱模的施工方法,可大量节约木材,加快施工速度。
1958年10月,师生们共同完成了重庆江陵机械厂五号车间的设计与施工任务,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道路上,进行了有益互补。图为江陵厂五号厂房工程的施工现场
热情高涨,干劲十足
精心施工,边学边干
10月18日,学院召开全院大会,隆重庆祝工程竣工。10月17日,学院在《重庆日报》发表《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我们是怎样贯彻教育、科研、生产三结合的》的文章。《重庆日报》也发表短评,盛赞“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师生设计、施工的江陵机器厂厂房获得成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胜利。找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具体形式。使师生在德、智、体方面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发展,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还推动了科学研究工作”。
1958年,《光明日报》报道学院师生大胆创新和动手修建重庆江陵机器厂五号车间厂房
原标题:硬核!这所学校师生自己动手修建了教学楼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