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百万人看过他的手术直播 如今,他自创的手术以他命名

13.04.2018  08:21

江跃全(中)正在和其他医生讨论病情。

江医生(左一)正在给病人手术。 肿瘤医院供图

重庆市肿瘤医院医生江跃全

近日,由SCI收录的全球权威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国际外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食管癌手术的文章,文章中提到世界首创的一种食管癌手术手法引起业界强烈关注。通过大量临床数据表明,应用这种新的手术手段,食管癌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由公认的30%下降至低于5%。

这种手术最终被命名为“江氏吻合术”,这里的“江氏”指的就是重庆市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江跃全。

拿起倚在墙边的拐杖

一步一步走出手术室

4月10日上午10点左右,重庆市肿瘤医院手术室内,一场食管癌肿瘤切除手术正在进行。

干净利落地切除了肿瘤附着的一段食管后,江跃全医生开始用一种特殊的手法帮助病人进行食管和胃的重新吻合。

他慢慢用深入病人体内的器械将病人的胃改变为管状,从原食管的位置升到颈部。因为切除了一段食管,病人仅剩余颈段食管,江医生将在颈部实施管状胃与剩余的食管吻合手术,这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他和他的团队会做的一种吻合手术,“一种加法。

江医生将提至颈部的管状胃侧壁和食管的侧壁缝合,随后又将管状胃的端口和食管的端口缝合。两次缝合后,食管和胃就像两个连在一起的管子,江医生将食管向胃内送,胃连接食管的一部分也反折过来包在食管上一同进入胃里,“这就成了人体自身的一个止逆阀。”而这个止逆阀,很大程度止住了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就在几天前,江医生和他的团队发明的这种手术吻合方式,以“江氏吻合术”的名字出现在国际权威外科杂志上,被全球胸外科专家了解。

临近下午1点,手术顺利结束,江医生和同事换下了早已被汗水湿透的手术服。他拿起倚在墙边的拐杖,缓缓抬起已经酸胀无比的右腿,一步一步走出手术室。春节出门旅行,江跃全的腿摔伤了。

“周一上午门诊

其他时间全是手术”

因为已经过了饭点,医院的食堂里有些空旷,江跃全拿了简单的饭菜,慢慢吃了起来。

这是从早上8点以后,江跃全第一次有一个稍长时间的休息。早上6点半不到,家住较场口的他就已经开车出门,晚上返程则是在7点以后。二十多年来,江跃全都是这样。人们印象中拥堵的中山二路,在江跃全的印象里大多时候是一路畅通的,早出晚归的他,难遇拥堵。

从医院食堂买回一杯豆浆、一个烧饼,7点钟左右,他就已经坐在了自己的办公室里,成了胸外科第一个上班的人。打开电脑,调出ICU内病人的病历记录,江跃全啃着烧饼细细查览,在这之后,他还会将当天手术病人的入院病历再看一遍。

离医院正式上班还有一个小时。这是江跃全这个白天最轻松的一个小时,接下来到下午7点的十二个小时,江跃全都将投入高强度的工作,连外科大楼的门也出不了。

4月10日中午,趁着午休的时间,江跃全才得以接受我们约了多次的采访。

采访时常被中断,不时有患者家属进来询问病情、检查结果或开具住院证明。“下午有个手术,得去了。”下午两点多,他匆匆起身,抓着拐杖,沿着中午1点钟回办公室的老路往外走。

在同事的记忆中,江医生大部分时间,都是这样连轴转着,“周一上午门诊,其他时间几乎全是手术。”每天平均两到三台手术,是江医生工作的日常。傍晚7点以后,才是他下班的时间。

即使周末,他也常常受邀前往世界各地讲学,或到国内其他医院做手术教学。

“话不多但是直白,

这样我们反而心里有底”

8点的晨会,作为主任的江跃全会拿过科室病人的最新报告一一查看。会后,他带着医生们巡房。

江跃全第一个走进病房,站在病床旁,双手交握看着病人,听着管床医生询问病人情况,他很少插话。看到病人病历写着湖北,他问了一句,“怎么不在本地治,病人不适合跑这么远。”病人家属没想到他会这么问,“我们当地医院治不了,有朋友在这儿治过就推荐了。”听到病人的回答,江跃全点点头,带着医生们离开了。

江医生有些严肃,话不多但是直白。”手术病人陈先生的感慨,是很多病人家属对江跃全最深的印象。他不会含蓄,也不会拐弯抹角,“这样我们反而心里有底,不会瞎想。

江跃全一周话最多的时候,就是周一上午的门诊,因为大量的手术,江跃全每周的门诊只有半天,基本上早上8点不到,门诊室外就已经排起长长的队伍。

你这个情况,实际上手术没什么意义了,癌细胞已经扩散。”周一,一位女儿坐在江跃全的诊室,希望江跃全可以用手术延长患癌父亲的生命。江跃全看着她认真说。

美国专家赠书留言:

你的善良和仁慈不会被忘记

江跃全的办公桌抽屉里有一本微创手术专业书,这是一个美国专家送给他的。书的扉页上,美国医生用英语写了一段话:“致一位绅士的医生,你的善良和仁慈,不会被重庆人忘记。

同行的赞美,让江跃全很高兴,但他觉得,与其说善良和仁慈,不如说是医生的“同理心”,“能体会病人的痛苦。

体会病人的痛苦,也是江跃全自创“江式吻合术”最初的动力。从医30年,食管癌在国内的高发病率,一直是他面对的最直观的问题。“我国新发病例占据世界新发食管癌病例一半以上。”以重庆为例,相关数据显示,重庆的食管癌发病率为22.96/10万,排名第五。

传统食管癌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出现概率在30%左右,最大的并发症是食管和胃的吻合口壁无法愈合或出现瘢痕。如果吻合口无法愈合,将发生手术后的吻合口瘘,会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医生处理相当困难。而吻合口狭窄,吞咽困难,严重的只能回到医院,用物理方法再次扩大吻合口。

在2015年以前,每年,都会有数十个病人因为并发症回到医院,再次扩大吻合口。“用一根长长的硬管子强制探进食管,扩大吻合口。”由于需要反复的扩张,这对病人来说,很是痛苦。

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了吗?江医生,太痛苦了。”面对病人的“求助”,江跃全总会觉得力不从心。“这在当时是解决不了的,世界范围内都是这样。”那时的江跃全感到挫败。

为让病人减轻痛苦

他创造出了“江氏吻合术

怎么能让病人少受罪?多年来,江医生和他的团队一直在研究。直到2015年,江医生总结国际上通用的几个食管癌吻合手术手段,想到可以尝试做个“加法”。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食管癌吻合手术有端端吻合(食管端口与胃端口)和侧侧吻合(食管侧切口和胃的侧切口),虽然侧侧吻合可以扩大吻合口防止狭窄,但胃的反流会更严重。

江医生和团队反复研究,最终创造出了一套新的方法,在“侧侧吻合”的基础上,将一段食管重新套入另一端胃,保证了吻合部位无张力,减少了吻合口瘘发生的机率。正常情况下,吻合处于开放状态,食物经过吻合口无梗阻。而当胃内压力增高时,反折的胃壁起到单向活瓣的作用,受压迫而关闭,可以阻挡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起到抗返流的作用。胃部空了后,吻合口又会再度打开,人们正常进食,“这就成了人体自身的止逆阀。

研究出了新方法,2015年初,江医生和他的团队开始正式在动物身上进行大量实验,他们的想法得到了印证。这给了江医生极大的鼓励,他们不断进行动物实验手术,不断改进技术。2015年,手术已经非常成熟地用于临床。

截至目前,江医生已经为超过500位病人进行了自己研究的这种吻合手术,而只有一位病人需要再次扩大吻合口。大量的临床数据给了江医生信心,最终将这种手术公之于世界。

对专业自信

他曾做过13个小时的网络直播

创新,让江跃全找到了解除病人痛苦的钥匙。在很多同行看来,这样的手术想法新颖却大胆。实际上,“大胆”的事情,江跃全并没少干。

2017年4月19日,腾讯客户端,一场名为《抗癌医生的一天》的直播被上百万人观看,直播中的主角,就是江跃全。

从江跃全早上离开家,到晚上回家,新京报的记者跟拍了江跃全13个小时,无论开晨会、查房还是手术,无一例外被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镜头中的江跃全,大多数时候穿着白大褂,安静地看着各种医学书籍和病人的检查图像,安静地思考,除了和病情相关的讨论,他的话很少。偶尔跟拍记者提问,他都会盯着屏幕想上一会儿,答案有时候让网友都想不到。江跃全吃早饭后有刷牙的习惯,跟拍记者问他,“您有洁癖吗?”江跃全转身对着自己办公桌一挥手,“你看我办公室,这,像有洁癖吗?

胆子真大,现在的医患环境,也不怕键盘侠。”有人这样评论江跃全的选择,但在江跃全看来,直播,就是为了让人们看到医生真实的一面,“人们对医生的不信任,大多数来自于不了解,我觉得一个医生的日常,没什么需要回避的。”江跃全觉得,这自信,来自于对自己专业的肯定。

对话>>

作为医生 最大的责任就是治病救人

重庆晨报:作为医生,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江医生:我以前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希望患者可以再也不需要手术。”现在,手术仍旧是治疗癌症最有效的手段,但归根结底,这是因为医疗科技还没有发展到一定高度。未来,医学研究、治疗手段都会发展,药物会取代手术,成为治病、治疗癌症更好的手段。

重庆晨报:为什么会将“江氏吻合术”发表出来?

江医生:医生最大的责任就是治病救人,减轻病人痛苦。目前,食管癌的术后并发症是全世界范围内共同面临的问题。“江氏吻合术”经过大量的临床证明,是目前改善这一问题的良好方案,我不想藏私,希望能给别人以帮助、借鉴。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石亨 摄影 甘侠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