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打拼多年后 他们回家乡孵化创业梦
重庆晨报记者 王秋思 报道
在鼓励创业政策的不断激励下,在重庆创业迎来良好时机。不仅形成了各种创客集群,还吸引了无数在异乡打拼的重庆人,告别候鸟般的生活,回到家乡创业。
“返乡创业人员都有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家乡创业环境更加的开放、办事效率不断提高。”重庆市工商局微型企业发展监督管理处处长聂刚谈到,目前微信创业平台日均访问量超过5万人次,网上办公模式正在逐步完善,与创业潮流形成良性互动。
聂刚表示,目前我市已建立255个各类微企创业园、微企村,为中小企业提供场地租金补贴、融资帮扶等支持。此外,对于返乡回来创业需要辅导的创客们,今年,市工商局在全市工商所、高校和乡镇、街道建立了1120个创业指导站,聘请3200名创业指导员,为微型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跟踪服务。
今天晨报关注到这样一批微企创业者们,他们在家乡为自己的梦想找到最适宜的孵化地。
[数据]
从2010年至今,全市累计发展微型企业40.56万户,带动和解决就业295万人。创业补助达16.73万户,其中创业补助的返乡农民工占41.74%。
累计发放创业补助资金37.45亿元、免费提供创业培训13.77万人次,帮助699家微企对接市级产业引导资金。
今年1-7月,全市发展微型企业4.8万户,带动和解决就业22.6万人。这里面获得创业补助的有2.73万户,其中获补助的返乡农民达7016户,占25.68%。
从茶艺硕士到茶艺创客 她的微企在OTC上市
5年前,王鲽拿到了首批微型企业的扶持资金,从成都返回重庆开始了茶艺培训的创业道路。去年,她创办的重庆井杨子茶艺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10万元增加到500万元。今年6月,成为在重庆OTC上市的首个传统文化行业的微型企业。五年时间里实现了三级跳,看看她是怎么办到的。
本可留校当导师,她却要闯闯
2002年就读西南农业大学茶艺的王鲽,毕业后保送茶艺硕士研究生。研三时,导师告诉她可到高校当茶艺老师,可是她拒绝了。“去高校当老师不是我的兴趣,我想尝试其他职业。”王鲽说,在导师的帮助下,她从研三开始便到成都一家大型茶艺馆实习做茶艺师。
令她意外的是,在实习的一年里,不少客户会请她教授茶艺。“我以为这是个小众的市场,没想到喜欢的人还不少。我第一次觉得,茶艺培训是可以做起来的。”王鲽告诉记者,她开始在成都、重庆两地考察茶艺培训市场,选择创业方向。
抓住空白市场,在重庆开茶艺培训班
“成都的茶艺文化虽然浓厚,但是我在当地创业不一定能熬出头。当时重庆没有茶艺培训班。如果我来做,可能会成为佼佼者。”王鲽说,于是她回到重庆创业。
注册微企拿到了政府5万元的补助后,她便在写字楼里租了一间房间。简单地摆设了几张茶艺桌和茶具,茶艺培训班开张了。没钱宣传怎么办?“我免费给茶艺馆、茶艺公司作演讲和茶艺表演,每次去我都会带着一盒名片现场发放。一周后,陆续有人来学茶艺。”王鲽说。由于茶艺文化是一个知识输出的轻资产项目,王鲽在第一个月就收回了成本。
OTC上市,以后还要上新三板
从2012年开始,她每年要培训3000多名独立学员。2014年其注册资本已经从当初的10万元演变成500万元。这样的成绩并没让王鲽止步,她开始琢磨新的挑战——入驻资本市场。通过努力,今年6月,重庆井杨子茶艺发展有限公司成为在OTC上市的首个传统文化企业。
进军OTC后,通过第一次正规化众筹,王鲽利用筹集的200多万元拿下了华岩寺的禅茶院项目。同时,重庆OTC专业人士也在为他们进行融资专业的帮扶,协助他们启动新三板的上市计划。
王鲽
原工作地:成都
行业:茶艺培训
返渝创业时间:2010年
历练三年后回家创业 她做起了原创品牌服饰
在成都、上海打拼三年多的85后黄子棉,于2014年选择回重庆做独立服饰品牌。这个投入15万元的工作室,半年时间已经获得了6万元的订单。不出意外,年底便可实现收支平衡。
做买手,了解服装市场
黄子棉原本是西南大学油画专业的本科生,由于自小热爱服装设计,研究生阶段她选择了本校的服装设计专业。
不了解服装市场的设计师当不了好设计师。黄子棉带着这样的想法,来到成都某企业成了职业的服装买手。“买手是最贴近设计师与顾客的一个群体,如果要创建自己的品牌,必须先了解市场。”黄子棉说。
2014年3月份她在上海,与好友共同开设了自己的服装工作室。通过给服装公司设计贴牌款式,一年有40多万元的收入。在黄子棉看来,通过接外包业务了解顶级服装品牌的最新资讯,以便让设计思维更接近市场,是她们最大的收获。
回家乡,做起原创品牌服饰
2014年12月底,她回到重庆在回兴服装城开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在继续接上海的外包订单的同时,开始做自己品牌的私人服饰定制。
“我希望在家乡做自己的原创品牌,在上海创业成本太高,实现起来比较困难。”黄子棉说。
“成立半年,刨去筹备初期的三个月时间,接了6万元的订单。”黄子棉说,“面料从江浙以及国外的面料商那里进货,西服的版型制作工艺要求较高,我就放在上海的工厂制作。这些渠道都是早几年做外包和买手积累的资源。”
凭口碑,不在朋友圈做营销
不打广告,也不做朋友圈营销,黄子棉的客户全都来自于口碑相传。
“我不喜欢在朋友圈贩卖梦想。我更希望靠产品说话。”黄子棉说,“私人定制”在重庆还有点曲高和寡,节约下来的砸广告的开支,则更多用于降低定制服饰的价格。
“衣服就是最好的产品广告,切身体验过才会知道它的独特与品质。”黄子棉谈到,独立设计师毕竟还不为大多数人所知,自己的品牌也存在漫长的培育过程。这不是一个可以赚快钱的产业,想做好这一行,需要有信仰,需要坚持,需要热爱。
黄子棉
原工作地:上海
行业:服装设计
返渝创业时间:2014年
凭着微投专利技术 他的产品一年卖了400万元
今年24岁的吴成锦,是南方翻译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毕业仅3年,创龄已有6年。在深圳打拼两年后,他带着国内首创的可触摸式微型投影专利技术回到重庆,创办了微型企业帝盟沃克有限公司。凭借着过硬的产品技术和体验式营销,一年创造了400万元的销售成绩。
接触微投,他自己研发技术
从大一开始,吴成锦便在学校摆地摊。这些投资少、见效快的小买卖,为他赚足了丰厚的第一桶金。2012年,他被一家微型投影仪公司请到深圳负责产品总代,接触微投市场。
“一开始,这款微投在深圳仅有一两家在做。虽然产品利润仅有10%,但是好在销量大,第一年就做了一千万元的销售额。”但随着山寨产品的涌现,价格战把利润空间压缩到零。吴成锦决定自己研发产品。他开始在研发公司里招兵买马,建立技术队伍。2014年初,国内首创的可触摸式微型投影仪技术和3D微距微投技术研发成功。
政策利好,他决定回渝卖产品
“这个技术目前在全国还属首创,已经申请专利。”吴成锦2014年回到重庆,开始销售自己的产品。
“对于新型产品,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会迅速淹没在山寨大军和价格战里。”吴成锦说,之所以回重庆,是因为家乡为微型企业提供了很好的政策和帮助。
销售不顺,协会众筹来帮忙
一开始的销售并不顺利,当时产品获得专利技术,他便开始找投影仪厂商生产。但是厂商提出首批订单数量必须达到300台。300台订单量哪里去找? 刚刚回到重庆的吴成锦并不具备这样的渠道资源。此时,市微企协会的益筹网帮了忙。他在平台上详细陈述产品的先进性,很快获得订单。一周时间,他就接到近百台订单。“这让我们回乡创业的人有一种归属感。”吴成锦说,如果是在深圳,竞争环境会让自己的创业艰难期更长。
“我们的销售不做广告也不走电商,靠体验式销售。参加会议、培训、座谈会我都会带着自己的产品。不少微型企业、国有企业都是我的客户。”吴成锦说,新产品上市半年时间,销量已突破2000多台,销售额接近400万元。下一步,他会利用渝新欧铁路的便利,把智能微投从重庆出口到海外。
吴成锦
原工作地:深圳
行业:科技产品
返渝创业时间: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