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扶技 帮困先帮智——重庆市巫山县探索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新路子
有“渝东门户”之称的巫山,是一个满眼都是山的地方,放眼望去,山连着山,山外还是山。目前,在全县63万人口中还有6万余人处在贫困线以下,怎样尽快使这部分人脱贫?在扶贫攻坚战中如何发挥职业教育在精准脱贫中的作用?巫山县提出了“扶贫先扶技,帮困先帮智”发展战略,让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学会一技之长,把握生存之道,探索出了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在脱贫攻坚中的特殊作用,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有的放矢 职业培训为脱贫攻坚注入活力
俗话说,一技在手,吃穿无忧。巫山县的领导如是说,在巫山现有的6万多贫困人口中,因受技术资历、文化水平和身体条件的限制,往往缺乏一技之长,在就业、创业等方面受到很多的约束,很多农民一旦离开土地,一般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技能缺乏成为当地许多农民就业创业的瓶颈。
近年来,巫山县看到这些困难群体的窘境。经过充分调研后,有的放矢,整合县域内职教资源,统筹分散在就业、农业、扶贫等部门的培训资源,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青年创业培训等10大培训基地,以该县职教中心为平台,构建“学校+基地+企业+行业+园区”的培训模式,让农民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同时,学员毕业后以学到一技之长,为全县的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动力。
据统计,巫山县农民工培训每年都在1万人次左右,培训的学员85%实现转岗再就业或转产就业;自主兴业、创业率达10%。百余名创业培训农民自办产业20多家、自办企业25家。而该校有一技之长的毕业生更是成了企业眼中的“香馍馍”,学员就业率达很高水平。在该校有一个建筑班的学员,通过培训学得的扎实技艺,经过自己打拼获得巨大成功,50名学员平均资产超过400万元,很多人成为带领所在村社农民脱贫致富的“领头羊”,在当地传为美谈。
立竿见影 农民致富引“水波效应”
今年52岁的付道琼是巫山县骡坪镇仙峰村的建档贫困户,因为无技术,贫困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2015年9月,该县组织职教中心的教师到仙峰村进行扶贫技能培训,付道琼参加了电工、建筑工学习,又通过焊工培训,现在已经能独立完成焊工作业,每天收入二三百元,家庭经济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像付道琼这样通过接受技能培训后走上致富路的例子还有很多,周长钧就是其中之一,通过县里组织的培训班学到大棚蔬菜种植的技术后,原本日子过得十分拮据的他借钱建了17个蔬菜种植大棚,2015年一年就赚了10多万元,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2015年,巫山县职教中心还针对电子商务的快速兴起这一特点,与多家科技公司合作,聘请专业老师为学员讲解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举办各种电子商务培训11期,培训学员近600人次,教学效果和效率极佳,80%的学员在培训结业时,都开起了自己的淘宝店,并学会了电子商务的经济与管理方法。
政策落地: 培训成农民脱贫致富“助推器”
如何摘穷帽拔穷根?巫山县针对贫困对象的具体情况,急之所需,思之所忧,不搞“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式的扶贫,而是选择好“扶”的对象与“扶”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实行精准扶贫。
2015年,巫山县出台了多个针对困难群众技能培训的政策,从财力和人力上予以保证。各个乡镇在实施建筑、电工为主要培训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焊工、种植养殖业等内容,让群众自己参与培训内容的选择,愿意参加哪方面的培训由群众说了算。同时加大实用技能技术帮扶,组织开展受培对象或当地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技术培训,组织专业老师针对培训对象开展定点定向帮扶,建立以点带面,实施联动机制,切实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就,巫山县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进一步加快培训进度,强化对重点培训对象的到户指导,帮他们选择脱贫项目,使培训对象真正学以致用。目前,巫山县培训技术技能型人才达23000多人次,在巫山形成了“培养一人、就业一个、致富一家、带动一方”的社会效应,教育培训真正成为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助推器”。 (陈 耕 宋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