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米高山上 三个人的党支部 扶贫扶智更“扶心”

26.08.2016  21:10

  王康东正在了解陈方林的学习、生活情况。

  记者 陈维灯 摄

  8月25日,海拔近1600米的巫山县官阳镇场镇,阳光炙热。

  10岁的陈方林蹲在自家屋檐的阴影里,一边熟练地切着红苕藤一边说:“要切细一点,喂鸡子。爷爷婆婆老了,我怕他们切到手。

  陈方林的爷爷,就在斑驳的土墙根下坐着,看着忙碌的孙子,心疼却也欣慰,“现在娃子懂事了,放以前,不晓得跑哪点歪搞(方言,指调皮、惹事)了。

  从小缺少父母关爱,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的陈方林以前孤僻、内向,并受不良青少年的影响,经常在校园内外打架、惹事。如今,他已有了令人欣喜的转变。

  转变,源于官阳小学党支部三名党员杨元潮、王康东和熊荣虎的坚持与付出。这三名党员,带领着官阳小学其余21名教职员工,多年来坚持帮扶学校里的贫困学生,不仅从经济上给予资助,在教育教学上给予关注,更注重贫困学生良好品行和心智的培养。

  一个微笑,一声“爷爷”,就是多年坚持的最大收获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特别是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一个孩子能成才,就有希望带动这个家庭从根本上脱贫。”官阳小学党支部成员、官阳教育督导中心主任杨元潮介绍,为了帮助学校里的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官阳小学由3名党员带头,发动学校所有教职员工,多年来坚持一对一帮扶学校里的贫困学生。“钱不多,主要是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关爱。

  如今读五年级的刘宗琼,是杨元潮的帮扶对象。这个内向、腼腆的女孩,父母早亡,和70多岁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娃娃要买个么子,我们都拿不出钱来,经常都是杨老师给买的。

  “从二年级到五年级,其实也就资助了3000来块钱。”每次给孩子买本子或买衣服,杨元潮都尽量照顾孩子的情绪,不会当着其余学生的面进行,不会让小女孩因难堪而产生自卑的心理,“不能让孩子觉得她和别的学生不同,也不能让她觉得自己很可怜,每个孩子都是有尊严的。

  在杨元潮的帮助下,内向的刘宗琼开朗活泼了许多,学习成绩也稳步提升。如今,每次在校园内外遇到杨元潮,小女孩都会微笑着打招呼,叫一声“杨爷爷”。

  对于杨元潮来说,一个微笑,一声“爷爷”,就是自己多年坚持的最大收获。

  “孩子心智健全,品行端正,这个家庭就会有希望

  相比于杨元潮,官阳小学校长王康东在开始帮扶陈方林时,遇到的问题要棘手得多。

  父母分别离家打工,从此杳无音讯,留下了年幼的陈方林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留下了一个一贫如洗的家。陈方林从小性格孤僻,不喜欢与人交流,在8、9岁时,受不良青少年影响,沾染了一些恶习,打架惹事等成为家常便饭。

  “孩子本性其实不坏,只是缺少家庭教育和关爱。”王康东说,如果仅仅只从经济上对陈方林进行资助,而不从道德和心智方面进行帮扶,对陈方林所起到的作用将微乎其微。

  开始帮扶后,王康东只要在官阳,每天都会到陈方林家进行家访,了解陈方林的家庭状况并进行相应的帮扶,随时掌握陈方林的思想动态,并和他聊天谈心。

  “通过谈心,我发现,他之前的那些歪搞,其实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再加上这个年龄段特有的逆反心理造成的。本质上,孩子还是非常善良的。”由此,王康东针对性地对陈方林进行引导,鼓励他参加学校和班上的集体活动,也尝试着让他在一些活动中参与组织和协调工作。

  慢慢地,陈方林开始了改变,不再歪搞,在路上遇到长辈会主动打招呼,在学校里会关心和帮助同学,在家里积极主动地做家务……

  “孩子心智健全,品行端正,这个家庭就会有希望。”对于陈方林及其贫困家庭的未来,王康东表示会一如既往的关注,也充满期望。

  “作为一名党员,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是我的责任

  坚持,总会有收获。让党支部3名党员格外高兴的是,多年前他们帮扶过的一名学生黄维坤,如今已成了官阳镇金龙村的致富带头人!

  今年32岁的黄维坤,少时家境贫寒,几次都差点辍学。在官阳小学、官阳中学等诸多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他坚持读完了高中并考上大学,毕业后在沿海找到了一份高薪工作。但在2008年,黄维坤却辞去了让许多人羡慕的工作,回到了金龙村当农民。

  “我的生活变好了,但村里还是那么穷,我想回来做点事情,改变大家的生活状况。”回到了金龙村后,黄维坤用自己的积蓄买进设备,在村里开了一家酿酒厂,收购村民种的苞谷酿酒,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村民缺少直接经济收入的问题。

  黄维坤还带领村民养殖生猪,“我把猪崽以成本价提供给村民,他们养殖后,我再以市场价回购或者帮忙联系销路。”仅在去年,黄维坤就回购20几户村民养殖的生猪100多头,帮助联系外销60几头,“每头猪2000多元,平均下来每户村民能有16000多元的收入”。

  此外,黄维坤还在村里承包种植了140多亩烤烟,“都是请工,一年请工要花10来万。”黄维坤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请工都是请村里的贫困户。

  50岁的王元凤早年丧夫,自己拉扯着4个子女,其中两个还在读书。“我动作慢,但坤娃子不嫌弃,每年都喊我去做工,我晓得是照顾我。”每年,王元凤在黄维坤这里能打工近200天,一天工钱100元,一年能有近两万元的收入。

  “从小老师就教我们做人要知恩图报,作为一名党员,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是我的责任。”对于老师的谆谆教诲和自己在党旗下的誓言,黄维坤从未忘记。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