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花果山“齐天大媒”走进了农民心坎中
作者:黄素明
工作单位:重庆市云阳县南溪镇人民政府
报送单位:重庆市云阳县扶贫办
农村出生、农校毕业、长期从事农业农技工作的黄素明,通晓果树管护技术。图为黄素明正在指导村民养护树苗。
一年多的驻村扶贫,让村民对黄素明熟悉无比,一进村就有村民拉着他咨询问题。图为黄素明在向村民讲述小南瓜的新媒体营销办法。
得利于道路的修通与灌溉水网的修建,村民陈宗平成为首批返乡种植户,300多株桃树一年就可为他带来12万元的收入。
此时正是花果山小南瓜成熟的季节,看到满园的“土南瓜”,丰收的喜悦在村民彭朝友脸上尽情绽放。
农村出生、农校毕业、长期从事农业农技工作的黄素明,通晓果树管护技术。图为黄素明正在指导村民养护树苗。
为了加快全镇脱贫工作进展,让老百姓早日过上幸福生活。2015年初,作为南溪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我同班子其他成员一样,分到自己对口联系的贫困村——花果村,担任第一书记。
乍一听名字,你会以为这是个山清水秀生活惬意的所在。但此花果非彼花果!与《西游记》里的花果山一派世外桃源的仙山梦境不同,我们的花果村就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有的只是一片暮色。全村2850人,大部分外出打工讨生活,留在家里的只是“老弱病残”和一些不甘贫困努力劳作却收效甚微的中年山民。
缺水、闭塞的环境,没有任何支柱产业带动发展,不仅贫困了花果村,也让方圆左近的邻村人看不起,结果导致了没有哪家闺女愿意嫁过来,全村娶不上媳妇儿的可谓大有人在。这就是我到村之初“花果山”的真实情况。
不过,既然来了,就要干事。不管之前状况再让人头疼,农业农机干部出身的人也都不会认怂,更别说我还是在脱贫攻坚大会上立过军令状的。面对这片原本应该丰饶富足的地方,我暗暗发誓,一定要让花果村变成真正的“花果山”,让淳朴的村民早一天脱贫早一天致富。
一年多的驻村扶贫,让村民对黄素明熟悉无比,一进村,就有几位村民拉着他咨询各种问题。图为黄素明在向村民讲述小南瓜的新媒体营销办法。
要想富先修路 水网体系建起来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古人多年的智慧教给我们的就是四个字“因地制宜”。那么搁到花果村,这个以山地为主的地方,我们该怎么做?治病先把脉,脱贫也一样。我常对自己说“不走进农民家里,就走不进农民心头,他们也就不会对你敞开心扉!”为了找准贫困的根源,下车伊始的我用一个月的时间,起早贪黑走访村民,了解每一户的生活现状,想要知晓贫困家庭的“病根”所在。
村里的青壮劳动力为什么不愿留家务农?之前辛苦劳作的农户又为什么扭转不了生活状况?全村84户贫困家庭到底各自的贫困原因是什么?有没有整体制约村民脱贫致富的障碍?个别一些过的尚可的家庭又是怎么一个路子……都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统筹全局。经过实地走访,几个集中性的制约矛盾逐渐清晰。其中最为迫切的就是交通闭塞、用水困难。
2015年前,花果村通往山外镇上的道路,甚至不能称之为路。一条极为狭窄的山间土泥道,晴天走个三轮都困难,遇到下雨更是泥泞的连人都走不动。以前村里也有人尝试过种果树,但没有路,收购车辆进不来,即使果子烂掉了都还挑不出去卖几担。而山上吃水用水也是依靠解放后修建的几口年久失修的老堰塘,靠天吃水水质差不说,取水用水也是老大难。
“路”限制了花果村与外面世界的联系,“水”困扰着村民日常生活的提升。不先把这两个基础问题解决掉,其他一切脱贫计划就都是空想。于是,借助扶贫攻坚的契机,我和镇村两级干部一起,多方整合资金资源,首先解决吃水和修路两大难题。
经过半年的努力,我们终于建成了花果村安全出行循环水泥路14.582公里,通达工程6.9公里,村民组之间的连接路1公里,人行通道6.5公里,彻底打通了出山的“脱贫通道”;整治山坪塘12口,新修1口,建成人畜饮水池4口1080方,铺设管道11000米,新建抗旱池8口2060方,整治渠堰2200米,彻底建成了全村百姓吃用水的“水网体系”。
得利于道路的修通与灌溉水网的修建,村民陈宗平成为首批返乡种植户,300多株桃树一年就可为他带来12万元的收入。
4000亩果树满山岗 山外的媳妇儿进山来
一路通,事事通;一水至,家家乐。昔日连个车都进不来,吃口水也要看天挑担的花果村,随着通车通水,才算是初步具备了脱贫的基础,有了追赶山外世界的资格。但“脱贫赛入场券”到手后,接下来这场翻身仗到底该怎么打呢?山里人熟悉的无非是种、养,花果山的土壤环境也天然适宜种植。道路修通后就有不少村民种菜到镇上贩卖。不过传统的作物种植,经济效益较低,并不是脱贫的好项目。
那这条脱贫路到底该怎么走呢?立项之初我为此真的是费劲了脑汁。还记得那段时期我一躺床上就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也经常一个人独坐在深夜的田坝上,伴着蛙鸣苦苦思索。或许真的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在一次走访农户的时候,我看到村民陈明辉家门前的菜园里,种了许多小南瓜,还有一棵李子树和桃树。于是我就问陈元华这能卖多少钱。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就门前这些小南瓜和两棵果树一年就能为他带来几千元收入。
震惊之余,我算是发现了一条脱贫门路。在和乡亲们反复沟通后,我初步把目标选在了大规模发展绿色果蔬种植上。一方面在现有蔬菜种植基础上,增加蔬菜品种,保持绿色管护,发展绿色蔬菜。另一方面利用退耕还林的资金,购买果树树苗发放给贫困户,实施绿色果蔬“4000”计划。即种植桃李树1500亩,核桃树1000亩、小南瓜500亩,枣子500亩,柑橘种植500亩。
由于这个计划在实施前与村民达成了共同意向,所以推进非常顺利。目前,4000亩果蔬已陆续栽种完毕,小南瓜更是到了喜获丰收的时节。接下来,我们打算筑牢大规模果蔬种植基础,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建设花果村自己的绿色农产品品牌,逐步形成以采摘体验为主题的“花果山乡村生态农业观光度假区”,最终实现吃、住、游、采、购、娱全旅游业态的发展格局。
虽然要达到这个目标还要奋斗许多年,但路畅、水通、有盼头、有干劲的花果村早在去年年底就成功摘下了贫困村的帽子。不仅村里的新房起了好几栋,就连原本全村只有2辆的稀罕玩意三轮车,也在去年一年内迅速增加到了10多辆。而更可喜的是,以往根本没有哪家姑娘愿意嫁过来的花果村,自从转变开始,娶不上媳妇儿的现象就成了老黄历。而我也因此多了两个绰号——“四千书记”和“齐天大媒”。
此时正是花果山小南瓜成熟的季节,看到满园的“土南瓜”,丰收的喜悦在村民彭朝友脸上尽情绽放。
(文中贫困户姓名均为化名)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活动官网:http://www.cq.xinhuanet.com/2016/wdfpgszwds/index.htm)
“我的扶贫故事”作品精选
(作者:袁东笙 工作单位:重庆市城口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 |
(作者:蒋力 工作单位:重庆市大足区交通委员会) | |
(作者:刘泽安 工作单位:重庆市綦江区司法局) | |
(作者:姚谊厚 工作单位:重庆市巫溪县纪律委员会) | |
(作者:谢乔 工作单位:重庆市黔江区黑溪镇人民政府) | |
(作者:龙中明 工作单位:重庆市潼南区委党校) | |
(作者:唐伟 工作单位:重庆市石柱县教委) | |
(作者:彭龙明 工作单位:重庆市云阳县公安局) | |
(作者:肖正蓉 工作单位:重庆市合川区官渡镇农业服务中心) | |
(作者:廖志群 工作单位:重庆市梁平县安胜乡人民政府) | |
(作者:周博 工作单位:中共武隆县委办) | |
(作者:张世斌 工作单位:重庆市风景名胜管理局) | |
(本文系南川区兴隆镇宣传委员邱彬按当事人李兴中口述整理) | |
(作者:张水凤 工作单位:重庆五斗米饮食文化有限公司) | |
(作者:叶英琦 工作单位:綦江区永城镇综合文化站) | |
(作者:冉佳 工作单位: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扶贫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