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丨华罗庚以师视之 刘伯承写诗唱和 数学泰斗何鲁的重庆岁月
何鲁(1916年摄于法国里昂)
重庆日报消息,他是第一位将近代西洋数学引入中国的学者,也是中国近代数学奠基人之一。
他培养了严济慈、华罗庚、吴有训、钱三强、赵忠尧、吴文俊等物理学家、数学家,桃李遍天下。
除了拥有卓越的数学成就,他的诗书造诣也非常高。
他就是中国数学泰斗、教育家、书法家、诗人何鲁。
1894年出生于四川广安的何鲁与重庆有着很深的渊源——1932年来到重庆,在山城生活20余载,度过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曾任重庆大学理学院首任院长、重庆大学第五任校长。
近日,“落纸云烟——何鲁诗书艺术展”在王琦美术博物馆开展。笔墨横姿的书法,文采斐然的诗作……82件诗书作品,揭开了何鲁励精笃学、践行教育的人生一角。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数学泰斗、诗书巨匠的重庆岁月。
“中华第一笔记”见证 数学泰斗是怎样炼成
“何先生,令尊的笔记《微积分学理解》能否由重庆大学收藏,让重大学子从中领悟老一辈知识分子严谨治学的精神?”2015年11月的一天晚上,在成都的一家茶坊,面对时任重庆大学档案馆馆长李平的恳切请求,何鲁的幼子何培炎有些犹疑。
就在此前,著名作家马识途已联系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对方拟以高价收藏《微积分学理解》,让全国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参观学习老一辈严谨的治学精神。
这本笔记已经在父亲和家人手中辗转百年,到底哪里才是它最合适的安放地?何培炎陷入了沉思。
何培炎和李平等人一直聊到了当天深夜。李平恳挚地说:“如果国家博物馆收藏这本笔记,除了公开展览的时间外,普通老百姓很难接触到,难以达到广泛教育学习的目的。如果珍藏在重庆大学,每年有成千上万的重大学子乃至全国师生、学者及团体参观受益。”
听完这段话,何培炎说:“今晚回家后,我会再和爱人好好商量一下。”
让李平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早上七点半,何培炎便打来了电话,决定将《微积分学理解》无偿捐赠给重庆大学档案馆。
这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笔记,让国家博物馆和重庆大学都如此重视?
“《微积分学理解》被誉为‘中华第一笔记’,是1915年何鲁在法国里昂大学的数学笔记,它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早向西方学习科学文化的历史见证。”现任重庆大学档案馆馆长杨艳说。
24开,142页,工整、流利的法文手抄体……这本笔记,如刻似印,犹如一本法文字帖,一笔不苟,一字未改;几乎全部几何图形均未用圆规直尺,皆是徒手所画,十分精准,仿若一件精美绝伦的硬笔书法作品,让人叹为观止。
何培炎说:“父亲生前曾多次对我讲述过这本笔记的故事。1912年,作为中国第一批64人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之一,父亲何鲁考上了法国里昂大学数学系。由于法文不如英文好,他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常被提问后回答不上来。”
但何鲁没有气馁,他一有空就钻进图书馆、自修室,通宵达旦刻苦用功。春假后复课,何鲁的惊人进步震惊了教授。教授用一句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何鲁从此越学越起劲,笔记也越记越多。
这本《微积分学理解》凝聚了何鲁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杨艳介绍,何鲁不仅著有《微分学》《虚数详论》等著作,将近代西洋数学引进中国,还在1938年与陈建功等人共同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算学名词汇编》,解决了我国数学名词术语翻译混乱的问题。
“何鲁还是民国时期重庆大学唯一的部聘教授。”重庆大学档案馆收集编研部负责人朱文婉说,部聘教授指由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聘任的教授,是当年教育界的最高荣誉,也有人称之为“教授中的教授”,全国仅有45名,而何鲁位列数学科的第一名。
审阅华罗庚天才巨著 资助严济慈赴法留学
1938年的盛夏,在重庆的一幢小楼里,何鲁正挥汗审阅华罗庚的巨著《堆垒素数论》。
“简直是天才所作!”读完《堆垒素数论》,何鲁忍不住拍案叫绝。接着,他拿出笔墨,如行云流水般一挥而就,为《堆垒素数论》写下了长篇序言。
这样的人才怎能被埋没?何鲁利用自己部聘教授的声誉,坚持请国民政府给华罗庚颁奖。在何鲁的鼎力推荐和多次建议下,1941年,华罗庚终于获得了国民政府颁发的仅此一例的数学奖。华罗庚也因此一直对何鲁心怀感恩,以师视之。
何鲁(左)和严济慈。
何培炎告诉重庆日报记者,父亲一生,爱才惜才,华罗庚只是其中的一位。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与何鲁之间,也有着一段深厚的师生情谊。
“何师情形愈困难,我对他只是愈感激。”1924年6月18日,漂泊于异国他乡求学的严济慈坐在巴黎公寓的书桌前,看着恩师何鲁寄来的信,想到何鲁生活困难却还坚持资助自己,不禁泪水浸湿了双眸,伏案写下这段话。
早在南京高师时,何鲁就慧眼识才,对家境贫寒的严济慈多有照顾,常将他留在家中,供其食宿,细心辅导。1923年,他又资助严济慈赴法留学。
朱文婉介绍,在重庆大学任教期间,有一次,何鲁接到了王建业、唐开虞、伯有龙三位学生入校旁听的请求。三人因为道远或家境贫寒,耽误了重庆大学的入学考试。
看着三人渴求知识而又无助的目光,一向爱才惜才的何鲁坐不住了——不能让有志青年求学无门。
于是,学校专门开设了一次针对三位学生的甄别口试,鉴定三位学生均符合本科入学标准。何鲁更是亲自致函,希望将他们暂定为旁听生,“使各遂其志以观后效。”何鲁爱惜人才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何鲁不仅重视高等人才的培养,还非常注重中学、小学基础教育,他也是迄今为止少见的担任过小学(达育小学,现中华路小学)、中学、大学校长的著名教育家。
1936年,为解决重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问题,何鲁联络彭用仪、罗元辉等重大教授在唐家沱创办了载英中学,何鲁本人任校长。
何培炎介绍,载英中学的师资雄厚,学校还尽最大努力接收抗战时期从沦陷区流亡到重庆的大量适龄青年学生,提供免学费甚至免食宿的中学教育。于右任在重庆看到弟子何鲁对抗战大后方教育事业的贡献,主动出任载英中学校董,支持他的义举。
2014年3月,为了纪念何鲁诞辰120周年,重庆市第四十六中学恢复了载英中学的校名。如今,穿越八十余载沧桑岁月,载英中学依旧静静伫立在唐家沱。
拿起毛笔后再未放下 曾与刘伯承诗歌唱和
1957年4月初,春色撩人。驶往重庆的客轮“民众”号汽笛长鸣,航行在三峡航道。两岸奇险雄伟,突兀绝秀,胜景迭现,客船内,有两人正挥毫泼墨,吟诗作对。
这两人便是何鲁和王云凡,一位被称作“十岁神童”,一位被誉为“四川才子”。两位国学底蕴深厚的名士目睹眼前美景,诗兴大发,以最难的联句形式,一抒胸臆,吟咏三峡壮美的全貌及厚重的历史积淀。
“风调平善坝,云稳卧牛巅。”……
二人你来我往,时而会心相顾,击案大笑;时而神色凝重,似在沉思;时而口吐莲花字字珠玑,不多时已积有十余联句。不知何时,同船游客发现二人之举,颇感兴趣,围观的人越来越多。由宜昌起接连两日航程中,除去用餐时间,他们白天都在餐厅,一面饱览沿江风光,一面吟诗联句,一面怀古论今,二人共赋得整一百联(韵)。
在“神童”与“才子”的过招中,《讴歌三峡 百韵联句》诞生了。“父亲的诗书造诣也非常深厚,这件作品也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何培炎说。
才情横溢的何鲁,不仅有纪游抒怀、感时咏物之作,亦有酬酢唱和的诗歌,何培炎介绍,本次诗书展中展出的《盛节纪燕图》就承载了何鲁与刘伯承元帅交往的动人故事。
1919年,何鲁在里昂大学获得数学硕士学位后毅然回国,回国途经广州时结识了刘伯承,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1950年的“五一”劳动节,重庆举行1949年后的第一次大庆典。之后,刘伯承宴请参加庆典的社会名流,宴会上,何鲁和刘伯承元帅比邻而坐,二人自1919年在广州相识后,已经31年未曾见面。
久别重逢,刘伯承元帅甚是欣喜,微笑着对何鲁说:“奎垣先生,今逢盛事相见,你是诗人,不可无诗啊。”
于是,何鲁一气呵成,写就两首诗:“历史翻新页,将军百战余……”众人争相传看,最后刘伯承元帅高兴地将诗稿叠好放于口袋中。没想到,第二天刘伯承让人送来了两首诗。何鲁接过诗稿,不大的一张纸上写着“和何鲁先生五一赋诗”。
原来,当晚刘伯承元帅回家后,将何鲁的诗吟诵再三,诗性大发,当即和了两首:“中华新纪元,胜利歌有余……”
自此后,刘伯承元帅的这张和诗稿便珍藏于何鲁先生左右,几经搬迁,依然完好。
后来,何鲁在张伯驹、潘素夫妇家做客时,拿出了与刘伯承元帅的诗词唱和稿,并说出希望将其精裱为长卷,以流传后世的想法。
一听到何鲁的提议,张伯驹十分赞成,便命夫人作画《盛节纪燕图》,自己则赋词一首:“将军豪兴笔如椽,一酹飞挥拥倚筵……”
沈裕君、何郝炬、张秀熟、马识途、王云凡、何应辉等名人也相继在长卷《盛节纪燕图》上题诗,最终形成了如今看到的横幅长卷《盛节纪燕图》。
不光是这些作品,何鲁“星月绿端砚”上的铭文“终日相携,形影不离,子不我弃,如式佩兮”,也见证了这位数学泰斗一生临池不辍的书法信仰。
在《何鲁书法集》里,有这样一句话:“何鲁一九一九年留法勤工俭学归来,脱下西服后再未着洋装,拿起毛笔再未放下。”何鲁生前,不管去到哪里,笔墨纸砚常伴左右;不管是写诗、著文还是科学著作,均用毛笔书写,中华文化润泽了这位数学泰斗的一生。
何鲁怒斥“蒋介石做得很孬”
何鲁早年参加过同盟会与辛亥革命,受到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思想的熏陶,其人刚正不阿,那份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担当,使何鲁享有“布衣名士”的清誉。
1929年,四川军阀刘湘组建重庆大学,经人推荐委任何鲁为理学院院长,但刘湘态度却十分傲慢。何鲁接到委任状后,立即退回并附函刘湘:“你称我一声先生都如此吝啬,却极力夸耀你官大。”
刘湘后来多次赔礼道歉,何鲁遂来渝赴任。
有一次,国民党特务头子康泽在重庆著名的沙利文西餐厅“宴请”何鲁。康泽问他:“何先生是否有过对委员长不敬的言论?”何鲁一笑:“是啊,经常骂。不知你说的是哪一次?”
1947年,由蒋介石发动的内战全面爆发。4月,何鲁等人发起“大专学校教授时事座谈会”,到会者二百人。何鲁首先发言:“二十多年前我就说过,蒋介石做得很孬,要闯大祸。今天,我说蒋介石做得更孬,要闯更大的祸!而且祸在眼前!”接着何鲁列举国民党政府贪污腐败的种种劣迹,指其为制造内战的祸首。
何鲁的演讲不仅激起阵阵掌声,次日,重庆的《新华日报》等进步报刊和延安《解放日报》都对此进行了报道。
“落纸云烟——何鲁诗书艺术展”现场。 记者 熊明
何鲁绝笔之作写于去世前10天
何鲁一生好学不厌,近60岁时,他开始通过翻译俄文日历学习俄语。这本俄文日历全部用蝇头小楷将俄文译成中文书写而成,密密麻麻却又工整精致,让看到的人无不称赞这位大家勤学刻苦的治学精神。
何鲁作为诗书大家,早年的勤学奠定了他的功底。他一生挚爱书法,“拿起毛笔来从未放下”,孜孜不倦的练习让他的技艺在晚年日臻成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1973年,何鲁用半个多月的时间书写完了小楷《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10天之后,何鲁因病与世长辞,这件书法作品也成为他的绝笔之作。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重庆日报记者 兰世秋
原标题:华罗庚以师视之 刘伯承写诗唱和数学泰斗何鲁的重庆岁月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