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最美好的青春书写在广阔大地上

01.07.2018  12:51

  把最美好的青春书写在广阔大地上

  ——重庆大学2018届优秀毕业生掠影

6月29日,重庆大学A区校园,12301名学生喜气洋洋参加毕业盛典。记者 卢越 摄

  缙湖深处,菡萏发荷花。6月的盛夏,又一批重庆大学学子告别母校,踏上新的人生征程。重庆大学校长张宗益在毕业致辞中,勉励学子牢记时代使命,担当时代之责。

  风华正茂的他们,曾怀揣梦想,扬帆学海。今后,他们将继续用激情书写无悔青春,到各地去建功立业。

  恰值重庆大学2018届12301名学生毕业之际,本报选取该校部分优秀毕业生的故事,记录他们在校期间曾绽放的光芒,以及重庆大学近年来在创新型人才、国际化教学、家国情怀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教学成果。

  创新精神的培育成就发明达人

  6月29日,重庆大学A区风雨操场的毕业典礼上,动力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罗玥宽长相很秀气。有着“发明达人”之称的她,在4年时间里获得了8项发明专利,并将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主攻电池能源研究。

  来自成都的罗玥宽很喜欢动脑筋。大二时,罗玥宽跟随老师做一个关于微藻的科研项目,有一天她突发奇想,是否可以通过收集海洋上的波浪能,给微藻的培养装置供电呢?

  通过和几名同学不断地研究,他们的项目“摆动式波浪能藻类养殖装置及波浪能藻类养殖方法”最终成功申请专利,并获得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一等奖。

  “学校有各种创新创业的比赛以及保研、加分等鼓励政策,老师也会带领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罗玥宽说,正是这种浓厚的创新氛围,让自己时刻带着问题去理解所学知识,才能不断有新突破。

  该校电气工程学院毕业生杨鸿城,则将带着自己的发明走上创业之路。在今年首届全国大学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上,一款由他和几名同学自主研发的“小迪”机器人,斩获金奖。

  这个主要用于解决快递配送中“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机器人,能自主导航、自动爬楼越障,将包裹送到家门口;用户也可以通过机器人身上摄像头反馈回的图像,对它进行实时监控……

  “2017年,我国快递派件已突破400亿件。能否让快递派件实现智能化?”杨鸿城说,基于这样的思考,自己和2名同学历时5个月的实验、800余次调试,最终研发出功能完善的“小迪3.0”。如今,被保送至华中科技大学读硕士的杨鸿城,同时已注册成立重庆朗拓科技有限公司,准备将成果进一步转化运用到市场中去。

  “重庆大学是国家建设‘双一流’高校的学校之一,培养具有交叉复合思维的创新型人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重庆大学副校长廖瑞金介绍,学校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的各个环节中,建立起了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如学校现全面推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设立了创新创业类通识和素质教育课程;建立以探索、发现为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组建大学生创新团队;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资源……“用多种渠道和方式,广泛激发学生对科研的热爱及创新精神。

  国际化办学保持对世界开放的心态

  袁羽婵是重庆大学-辛辛那提大学联合学院(以下简称辛辛那提学院)的首届毕业生。该学院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由重庆大学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联合办学。

  记者了解到,辛辛那提学院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学生在入学时同时在重庆大学和辛辛那提大学注册学籍,学制为5年(最后一学年学生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访学并完成毕业设计)。

  “即使前4年在重庆大学学习,也是全英文教学。”袁羽婵告诉记者,不同于传统的本科教学,这4学年的每学年都被分为3个学期,同学们在学校每完成4个月的课业学习后,便分别进入西门子、福特汽车等企业进行为期4个月顶岗实习,然后再返校学习,在实际的工作中提升科研能力。

  去年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做毕业设计的一年里,袁羽婵和2名美方同学一起完成了一项可穿戴式汗液检测设备的设计。目前,袁羽婵和团队针对人体长时间出汗的相关科研成果,已通过美国物理联合会期刊《生物微流体》的审核。这意味着,该成果得到微流控研究领域的国际认可。

  “我将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完成硕博学位的攻读。”袁羽婵说,正是这种国际化的培养模式,打开了自己的思维和眼界,让自己对这个世界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创新和尝试。

  该校建筑城规学院的毕业生陈飞樾,大学期间曾赴日本熊本大学做交换生。“学校中外合作办学、交换生之类的项目不少。”陈飞樾说,这段交换生活给了自己不一样的体验,使人的格局变大、视野更宽。未来,陈飞樾将赴麻省理工学院建筑与都市研究学系继续深造。

  事实上,记者了解到,在重庆大学本届毕业生中,不少学生拿到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的录取通知。近年来,重庆大学也围绕国家战略广泛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着力提升国际化办学层次与水准。统计显示,该校已在工商管理(博士)、电气工程(硕士)、土木工程(硕士)等16个专业建设260余门全英文授课的课程;有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新加坡等国家建立的30个校际和院际“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吸引更多高层次留学生来深造;并大力推动“中新(重庆)国际联合研究院”国际合作基地建设等,为在校师生提供更多国际交流合作的机会。

  将人生理想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刘凯是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今年的博士毕业生,贵州人。在校期间,刘凯独立完成过国家电网的科技项目,并在国家自然基金一项目中担任主研人员,先后获得过浙江电力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家电网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

  未来,刘凯考虑回家乡贵州工作。“希望能用自身所学为家乡的经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该校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本科毕业生崔欢,则考取了家乡青海西宁市的选调生。“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重要战略,青年大学生要勇担时代使命,投身这项伟大的事业中去。”崔欢说,在校期间,老师常常告诉自己和同学们——“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大学生要志存高远,也要脚踏实地,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对今年重庆大学12301名毕业生而言,这并非一句口号。来自该校就业中心的统计显示,该校今年约三四成毕业生选择在西部、基层就业。

  “青春是人生最美的时光。”被保送清华大学直博的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毕业生董靖也说,“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是母校的校训,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教育一直贯穿在自己4年的本科学习中。“保护生态环境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今后自己将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为国家作出贡献。

  “做一个有抱负的人,做未来的引领者,到长空去搏击翱翔!”采访中,不少重大学子均这样回应着校长张宗益毕业时的殷殷嘱托:青春无悔,自己将不负时代使命,将人生理想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最美好的青春书写在广阔的大地上!(记者 李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