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他们在重庆传递知识火种

30.08.2015  07:34

历经数次改造,寅初亭由最初的茅草亭变成了琉璃亭。

1942年,马寅初站在重大师生们为他建的寅初亭前。

1938年,梁实秋来到重庆,在北碚买了一栋房子,取名“雅舍”,他在此写下了20多篇散文随笔。

年轻时的梁实秋。

重庆晨报记者 李晟 报道

重庆大学校园内,有座绿色琉璃瓦六角亭,名“寅初亭”,历经数十年风雨沧桑。亭子不大,看上去极为平常,然而在重大师生心中,却是光芒四射——在抗日战争初期,马寅初曾出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这座“寅初亭”就是为纪念他而建。

而在北碚蔡锷路,抗战时期曾在内迁的复旦大学担任客座教授的梁实秋的雅舍可谓远近闻名。梁实秋旧居门口石壁上刻有”雅舍“两个大字。拾级而上,不远处还有一个写有“梁实秋旧居”的匾额。在这个简陋的小屋里,在日机连年轰炸下,梁实秋写下了著名的《雅舍小品》。

抗战时期的重庆城不仅高校林立,而且名家会聚,大师们纷纷走进高校校园,用自己渊博的学识,为年轻学子们点燃知识的火把。

马寅初

重大人都知道,寅初亭前后建造三次,历经了茅草亭、瓦亭、琉璃亭的变迁,是为纪念重庆大学商学院首任院长马寅初而建,它铭记着重大人不屈的斗争历史。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馆长张荣祥说,马寅初接受重庆大学聘请是在1938年抗战期间,他担任重大商学院院长兼教授,着重研究中国战时经济问题。

在担任院长期间,马寅初以演讲、写文章、提议案等多种方式抨击当时的“四大家族”。他概括了八个字“前方吃紧,后方紧吃”。1940年,马寅初又公开发表演讲,严正抨击蒋介石政权的战时经济政策,痛斥孔、宋贪污。

在重大期间,马寅初提出向发国难财者征收临时财产税用于抗战的主张,犀利地指出“抗战是下等人出力,中等人出钱,而上等人就发财”的观点。

由于马寅初提出的经济政策触及到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上等人”的根本利益,为此国民党统治集团对他恨之入骨,曾以赴美国考察为名,要他出国。但马寅初公开表示,“当此国难之时,决不离开祖国”。

见马寅初拒绝出国的利诱,国民党统治集团又对他授予高官。张荣祥说,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的孔祥熙通过马寅初友人,称要任命马寅初为财政部次长。马寅初再次拒绝,“不做官,不当议员”。

利诱不成就行威逼之事,有人给马寅初寄来子弹,但马寅初仍未退缩。1940年12月6日,马寅初刚正不阿的性格和大无畏的举动,惹恼了蒋介石,马寅初因而被秘密关入了息烽集中营。

为救他师生办祝寿庆典

马寅初被捕后,为抗议当局对马寅初的迫害,营救他早日出狱,重大师生进行了一次次斗争。1941年3月,重庆大学商学院学生在中国共产党和民主人士的支持下,以庆祝马寅初六十寿辰为名,掀起了著名的“祝寿运动”。

张荣祥说,在用教室布置而成的祝寿大会寿堂,正面高悬“明师永寿”大寿幛,四壁满挂各方致送的寿联,其中有一副是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联名书赠的“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作伴,支床有龟”。

这副贺联由董必武亲自撰写,上联赞颂马寅初桃李满天下,又指出寿堂里缺了老寿星的情况,下联说马老不失气节,同时也用‘有龟’的谐音希望马老早日归来。”张荣祥说,一语双关的贺联在独缺寿星的祝寿会上,引起轰动。

就在这次祝寿会上,师生们通过了修建寅初亭的倡议,来宾们纷纷捐款。为扩大“寅初亭”的影响,商学院李新邦同学自告奋勇请冯玉祥先生题写了匾额。

张荣祥说,在国民党当局的干扰下,同学们在校外先把草亭的架子做好,然后运进校园拼装。一夜之间,寅初亭就修建了起来,之后同学们还自发跑来保护寅初亭。1942年8月,国民党当局终于迫于压力释放了马寅初。

1943年,重大师生重建瓦顶寅初亭,马寅初先生亲自参加典礼并讲话;1981年马寅初百岁时,寅初亭再次重建落成,也就是现在重大所存的寅初亭。重建的“寅初亭”仍在原址,亭子为六角亭,绿色琉璃瓦在疏木的掩映之下颇具韵味。

亭前的立石亭记之上有《新华日报》所赠“不屈不淫征气性,敢言敢怒见精神”一联,这是对马老先生在重庆时期的大无畏精神,以及重大师生坚持不屈斗争的赞赏。

梁实秋在雅舍写下多篇散文随笔

雅舍门前有一丈见方的平地一块,春秋佳日,月明风清之夕,徐景宗、萧柏青、席徵庸三位联翩而至,搬藤椅出来,清茶一壶,便放言高论无所不谈。有时看到下面稻田之间一行白鹭上青天。有时看到远处半山腰呜的一声响冒出阵阵的白烟,那是天府煤矿所拥有的川省唯一的运煤小火车……

这是梁实秋在书中对自己曾在重庆居住的雅舍的记录,在这里,梁实秋写下了一系列名为《雅舍小品》的文字。

如今的雅舍已完全是另一番情景:七八十层的土阶已经变成了十多层的水泥阶,前面的阡陌之田也已经被现代化的建筑物所覆盖。但走进院子里,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清幽:不大的院子里绿树成荫,黄桷树枝伸到了房门口。

原来的六间屋被改成了五间,由于没有记载梁实秋当时是住在哪间,正对院门那间就被定为是梁实秋的卧室,里面摆着书桌、书柜和围棋桌,而只有书桌上的那一盏煤油灯是梁实秋当年用过的东西。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馆长张荣祥说,1938年,35岁的梁实秋由故都北平孤身一人辗转来到重庆。他先住在市区,其间躲过了骇人听闻的日本大轰炸。第二年,他与友人吴景超在北碚碚青(木关)公路旁的山坡上合买了一栋房子,因北碚地处城郊,考虑邮递方便,梁实秋建议用吴景超夫人龚业雅的名字,名为“雅舍”。

1940年梁实秋应友人之邀,在此撰写了20多篇散文随笔,并于1949年以《雅舍小品》命名出版。《雅舍小品》奠定了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独特地位。在梁实秋众多文学作品中,以雅舍冠名的,还有《雅舍杂文》、《雅舍谈吃》、《雅舍散文》等。

和老舍一起当教授说相声

在重庆生活期间,梁实秋除了埋首文案之上,还和老舍一起走进当时内迁重庆的国立复旦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张荣祥说,因文结缘的二人,除了同在重庆著书之外,还在这里留下了一段“老舍与梁实秋说相声”的文坛绝妙典故。

在梁实秋的文章中,详细地记录下了他和老舍这段说相声的经历:

1940年,有次北碚各机关团体,发起募款劳军晚会,盛况空前,把北碚儿童福利试验区的大礼堂,挤得水泄不通……一出戏之前,垫一段相声。这是老舍自告奋勇的,蒙他选中了我做搭档,挂头牌的当然是他。他对相声特别有研究。在北平长大的他,从小听惯相声。但是能全本大套的背诵下来,则并非易事。如果我不上台,他即不肯露演,我为了劳军,只好勉强同意。老舍嘱咐我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张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而且要控制得住观众的注意力……不要紧,咱们练着瞧。”于是他把词儿写出来。

这是段老相声,谁都听过。相声这玩意儿不嫌其老,越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越惹人喜欢……据他看,相声已到了至美的境界,不可稍有变动。是我坚决要求,他才同意在用折扇敲打我的头的时候,只要略微比划一下无须真打。我们认真排练了好多次。到了上演的那一天,我俩走到台的前边,泥塑木雕一般,绷着脸肃立片刻,观众已经笑不可抑。以后几乎只能在阵阵笑声的空隙间,进行对话。

该用折扇敲头的时候了,老舍不知是一时激动忘形,还是有意违反诺言,抡起大折扇狠狠地向我打来,我看来势不善,向后一闪,折扇正好打落了我的眼镜。说时迟那时快,我手掌向上两手平伸,正巧托住落下的眼镜。我保持那个姿势不动。台下喝彩声历久不绝。有人以为这是一手绝活,还高呼“再来一回!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