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大后方拍了200多部影片 绝大多数出自重庆
《东亚之光》剧照 虞吉供图
今年,沉寂70多年的大型彩色抗战纪录片《苦干》回到重庆,重现了70多年前中国抗战的画面。其实,抗战时期中国人也自己拍摄了很多纪录片、电影,很多影片还是在抗战大后方的中心——重庆拍摄完成的。前日,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副院长虞吉在重庆图书馆做了《大后方的电影》讲座。他介绍,抗战时期,大后方有大型的电影机构5家,拍摄了200多部影片,其中故事片《东亚之光》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虞吉介绍,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电影整体上形成了五个区域电影“同步错位并存”的格局:大后方、上海、香港、沦陷区、根据地都有电影生产。
“抗战八年,大后方的电影出品单位主要有5家,其中包括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央电影摄影场、西北影业公司等。”虞吉说,西北影业公司抗战时期迁到成都,只存在不到1年半时间,剩下4家,抗战时期都在重庆。当时的“中国电影制片厂”1938年9月从南京迁到重庆,落脚在观音岩,并修建了后来的“抗建堂”,其余3家分别在南岸、北碚等地。也就是说,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电影,绝大多数都出自重庆。
虞吉介绍,抗战八年大后方电影的最大成绩表现在纪录电影创作方面,当时拍摄的200多部影片,只有17部故事片,其余都是纪录片。“在大后方电影中,虽然故事片只有17部,但它们几乎都是紧扣抗战话题产生的纪实性故事片。”虞吉介绍,《热血忠魂》、《八百壮士》、《东亚之光》等影片对激发人们的抗战斗志起到很大作用。其中,《东亚之光》上映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部影片让日本战俘来真实出演,他们被中国军队俘虏后关在重庆南泉的日本战俘营进行和平改造。在影片中,他们以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姓名出演,宣传中日两国人民必须联合起来打倒日本军国主义、打倒战争罪犯。
据了解,《东亚之光》当时在重庆上映后引起很大轰动,《新华日报》第二天还作了详细报道并发表短评《伟大的爱》,将《东亚之光》喻为“一柄正义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