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重庆城,居然如此时尚
宋氏三姐妹在重庆街头举办的一场时装秀。从左至右分别为宋霭龄、宋美龄、宋庆龄。
1944年的老巴黎理发店广告。 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之二
本期主持记者 李晟
联系方式:966966
QQ:1249063
75年前的山城重庆,一场由宋氏三姐妹亲自上阵拉开的街头时装秀,惊呆了重庆的普通市民们。究竟抗战时期的重庆,离时尚有多远?昨天,我市文史爱好者陶灵用自己多年的研究和收集的史料,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拉开了抗战时期的时尚重庆城风貌。
时装秀 重庆上演首场时装秀
周末的重庆城各大商圈,各种各样的时装秀不时上演,可你知道吗?早在75年前,重庆就迎来了自己的第一场时装秀,而且是在街头举办的。主角不是普通的模特儿,而是当时在中国政坛上赫赫有名的宋氏三姐妹。
在陶灵收集的黑白照片上,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戴着颇有特色的大檐帽,自信地在人群惊讶的目光中,展示着中国特有的服饰——旗袍。陶灵说,根据史料推断,这张照片拍摄的时间是1940年。
陶灵说,这场时装秀,是重庆开展“新生活运动”期间,当时身为第一夫人的宋美龄动员姐姐们一起上阵拉开的。
而这场没有T台,没有灯光的街头时装秀,成为了重庆城有史以来的首场时装秀表演。
除了街头上演的时装秀,当时重庆市民的着装也因为大量外迁人口的涌入,而发生着改变。“当时重庆城男士们最时髦的打扮,就是长衫配西裤,脚上则穿皮鞋。”陶灵说,中西结合,成为了抗战时期重庆城的时尚风潮。
美发 欧美运来潮流用具
当时,会仙桥232号,绝对是重庆的潮流之地。它位于如今的民族路环球金融中心至地王广场之间。70余年前,这里开设了一间名为老巴黎的理发厅,在当时的重庆城无人不知。因为这间理发厅不论是理发工具还是美容用品,都是从美国和欧洲运至重庆的。
陶灵展示了一张71年前的报纸广告。在这个广告上,老巴黎理发厅打出了“山城首创、整容权威”的广告语。
什么是山城首创?陶灵说,在这个老巴黎理发厅里,全部使用的是美国运来的电动器具,男士是美国理发电剪,女士则是用原子水烫发,并用电吹风吹干。
追求摩登的女人们,一窝蜂似地涌进理发厅,用火钳夹、土吹风将头发烫、吹成波浪式或螺旋式,有的甚至开始染发。
陶灵说,抗战中,各界名流雅士汇聚重庆,自然也带来了最时髦的美发产业。到1949年年底约有从业人员2000人之多。
喝咖啡 咖啡西餐成生活习惯
在当时的会仙桥,除了这家有名的老巴黎理发厅,还有一家至今都停留在重庆人美食记忆里的心心咖啡厅。陶灵说,心心咖啡店的老板叫田长福,在家属老四,田曾在美军招待所当过几天招待领班,学了一点煮咖啡的手艺。
心心咖啡厅开业时,两边街房商店还有“重庆大轰炸”的残迹,唯独心心富丽堂皇,门面虽不大,两扇十色压花玻璃的弹簧大门光泽耀眼,大门上面的招牌,是两颗红殷红殷的“心子”挨着“心子”,下边是一排英文。心心不仅卖咖啡,还有牛奶、红茶、可可之类,加上各式各样的西点。
抗战时期,重庆以其陪都的特殊地位,达官贵人集中山城,城区人口从20万暴增至100万,饮食业发展达到鼎盛。
陶灵说,按照1943年重庆市警察局的统计,市中区有大小餐食馆1700余家,其中中西餐馆900余家。按中西餐食业同业公会会员名册记载,260余户会员中有沙利文、心心咖啡店等西餐厅、咖啡店约30余户。
陶灵说,抗战胜利后,下江人纷纷返乡,外来人口顿时锐减,市中区饮食业迅速萎缩,有名的西餐厅纷纷歇业倒闭。
看戏 看戏成休闲重要方式
抗战时期,全国的新闻机构、文化团体西迁重庆,各地的知名教授、学者、作家、诗人、艺术家汇聚山城,读书看报、观戏看剧成为市民战时休闲的重要方式。
陶灵说,抗战时期,重庆举办雾季艺术节,话剧天天演出,场场爆满。1942年,《屈原》历史剧在渝公演,许多市民彻夜通宵排队买票,不少人冒雨前去观演。
同时,优美动听的音乐也在重庆城创作汇聚。人们耳熟能详的《康定情歌》就是其中的代表。陶灵说,《康定情歌》的作者叫李依若。他后来在重庆市政府任秘书科员和《新蜀报》文艺副刊编辑。他在重庆工作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
除了传统的娱乐方式外,一些时髦的西式娱乐,也逐渐在山城流行开来,如溜冰、彩票等。
陶灵说,那时,滑冰场一般都位于公园内,门票低廉。一到周末,许多年轻人就自带溜冰鞋前来。彩票最早于19世纪中叶传入中国,1941年在重庆实验剧场的中央储蓄会有奖储蓄券第一期开奖,热闹非凡。
坐马车 6座马车担纲出租车
坐着马车在城市街头上缓然而行,在不少市民心中,只会在欧洲才能看见这样的画面。可是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城,专供市民出行的6座马车,则随处可见。
陶灵说,1938年广州、武汉相继沦陷,重庆成为国内物资运输枢纽,汽车运力明显薄弱,汽油又短缺,交通部为此设置重庆驮运管理所,以弥补汽车运力不足。
在这个大背景下,1939年2月,经重庆市政府批准,沙坪坝商人戚鹤年在化龙桥开设了重庆城区第一家客运马车行,经营化龙桥至上清寺的客运业务。
1942年4月1日,交通部驿运总管理处为补充城区公共交通工具,重庆驿运服务所紧急制作马车,招收商马,经营上清寺至化龙桥线路。为了方便学生进城,10月10日线路延伸至沙坪坝、歌乐山,全程28公里。
陶灵说,抗战期间,重庆城共有客运马车148辆,每辆为一匹马、两轮、6座。
抗战胜利后,重庆城的客运马车逐渐减少,驮马和马车以承接中长线货运为主要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