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的重庆中学教育:不会做题向老师写诗求饶
抗战时期南开中学校门
前晚,历史学者傅国涌在解放碑精典书店,为读者带来一场名为《抗战中的教育》讲座,讲座以重庆南开中学等学校为中心,讲述抗战岁月的中国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怎样滋养人、造就人,看到一个古老民族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为培养未来人才所作出的努力。讲座结束后,傅国涌接受重庆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07年他第一次来到重庆时去参观的第一站就是南开中学,“到了老教学楼,知道里面还有人在上课,感觉特别好。”
从重庆南开中学走出来的许多作家、工程师,现如今都是学界泰斗级人物,而他们的成就离不开当时在南开中学的耳濡目染。曾任旧金山加州州立大学访问教授,台湾知名翻译家齐邦媛就是从南开中学毕业的。“齐邦媛曾在《巨流河》中回忆孟志荪讲杜甫诗的情状,‘声泪俱下,教室里弥漫着一股幽怨悲伤,久久难消。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傅国涌介绍。
1941年的毕业生谢邦敏,文学才华过人,但对数理化不感兴趣。在毕业考时,眼见物理要交白卷,谢邦敏即兴在试卷上填了一首《鹧鸪天》,“题未算,意已昏,下周再把电、磁温。今朝纵是交白卷,柳耆原非理组人。”按当时南开的校规,零分是不能毕业的。物理老师魏荣爵在评卷时看到这首词后,觉得词不错,便在其旁回诗:“人各有志,给分六十。”让谢邦敏顺利毕业。后谢邦敏考入西南联大法律专业,最终成为北大法律系的教师。
课外活动活跃
学校下午三点半锁门运动健身
课堂内有诸多有底蕴的老师带领,而课堂外学生们的活动也十分活跃,辩论队、报刊杂志团体、音乐团、话剧团、体育队等社团活动有声有色。傅国涌介绍,当时辩论队关心的都是世界格局等问题,“南开中学曾经有过的辩论赛题目都是:战争促进抑或毁灭文化?世界维持和平能否实现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谁胜?以及美国是否应该参战?此外,南开的墙报也非常出名,《健报》《公能报》《曦报》《晨钟报》《野猿报》等等墙报都出自于南开学生之手。
南开中学也会开展体育教育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每到下午三点半教室就开始锁门,要学生到操场上踢球,不会踢也下去运动,反正不让窝在教室里。”傅国涌说。
校歌校训以人为本
清华中学数学物理全英文讲授
抗战时期南开中学朴素、开放、包容、多元的教育理念,成就了不少从南开走出来的知名学者,也让南开中学成为了当时最好的、最具价值的基础教学学校。除了南开中学,重庆清华中学当时也独具特色,“当时重庆清华中学,高中一年级就是全英文上英语课,高二的数学课也是英语教学,高三的物理也是如此。”傅国涌说抗战时期全国的中学教育水平都非常高,因为大部分的老师都是海归。
除了教育质量高,当时的学校也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从抗战时期的各中学校训和校歌内容来看,学校都极其注重以人为本,会告诉学生摆在第一位的一定是身心健康。”
重庆晚报记者 钟洲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