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峭壁上距今1800年东汉崖墓群,揭开神秘面纱,拟打造独特景观

21.03.2018  01:25

△位于长江峭壁上的东汉崖墓群已经建起围墙保护

一字排开的5座洞穴,究竟是“蛮洞”还是“仙居”?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这都困扰着大渡口区百花社区一带的居民。直至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才最终揭开了“崖墓群”的身份。依山面江,很大程度上则是传统风水思想的反映。

日前,随着保护工程顺利竣工,九宫庙街道下一步将联合相关部门,打造当地一道独特的景观。 

建于东汉,距今约1800年

△东汉崖墓群已经被列为大渡口区文物保护单位

九宫庙街道百花社区位于长江北岸。今日(20日)上午,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在该社区所辖的思源公园看到,海拔高度289米的沿江峭壁上,依次分布有5座墓室,墓门和墓道均保存完好。其中,4座位于思源公园南侧,坐西北朝东南,由南向北一字排开,另一座位于思源公园西南角,坐北朝南。

斑驳陆离的崖墓群,崖墓形制较为一致,均为单室墓,门楣石壁凿痕清晰,形状呈长方形或正方形,并且均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室底部多有排水沟设施。

而在每座崖墓的墓口,分别有两层或三层门楣,门楣石壁纹路清晰。不仅如此,还均设有专门的墓道,分别长2~5米,宽1.5~2.5米。

△东汉崖墓群能远望长江两岸

百花社区副主任夏玉琴介绍,这些洞穴是在2007年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调查发现的,当时它们或掩埋于乱石杂草之中,或暴露于岩层崖壁之间。

紧接着,市文物考古所对这些洞穴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夏玉琴说,经专家多方面的实地考察鉴定,最终才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原来,这是东汉时期的崖墓群,距今约有1800多年的历史。

主人难定,或为家族墓

△百花社区的东汉崖墓群

专家将其命名为百花村崖墓群,2011年2月被公布为我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渡口区文管所所长李国洪证实了夏玉琴的说法。

让李国洪倍感遗憾和可惜的是,作为全区现存形制最齐全、保存较完好的东汉中晚期崖墓,墓主的身份,现在已不能进一步锁定。或许,作为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底,还将一直延续下去。

△东汉崖墓群内部

李国洪回忆,当时文物普查队伍发现该处墓群并进场考察时,发现墓室内已空无一物,连棺木也不见了。在墓室内外石壁上,残留着大量撬盗凿痕,而且年代极其久远。

显然,该崖墓群在早期即遭遇盗墓贼撬盗,因此未留下任何随葬古物,再加上崖墓群长期自然暴露于旷野中,风吹雨淋,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流水侵蚀、风化、微生物及植物繁殖等情况。”李国洪分析。

△东汉崖墓内能清晰看见古人挖凿的痕迹

尽管考古专家无法推断墓穴主人的身份,但李国洪推测,综合地势选择、开凿方式和墓室设计来看,墓主人的智慧可见一斑,而从墓群的整体朝向和风格来看,很可能还是家族墓。

依山面江,传统风水思想

△东汉崖墓内的排水沟

为何要把人安葬在高处绝壁?九宫庙街道宣传负责人程华勤对此有所研究,并专门查阅了相关史料。最终,说法有三,而这也得到了李国洪的认同。  “有学者认为,此处临近一条发源自八桥镇的葛老溪,据传与仡佬族的一些习俗有关。” 程华勤介绍,另有一种说法是,这是巴人先民的二次葬,建在高处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野兽洪水的侵扰。

△东汉崖墓大门由三层组成

所谓二次葬,指人死后先让其皮肉腐烂,然后拾其骨洗干净后装入木棺,放置穴中。

还有一种说法,安葬在高处是因为高处防腐、防盗、防害,便于保存尸骨,反映了先民祖先崇拜灵魂升天等宗教观念和文化心理。”程华勤告诉记者。

可在当时,陡峭悬崖有很多,古人何以会选址此处建造崖墓,程华勤给出了自己的推断。

首先,崖墓群位于长江沿江台地上,居高临下,依山面江,这是传统风水学上墓葬选址“前有照、背有靠”思想的典型反映;其次,崖墓利用临河峭壁上的天然洞穴略加修整,即可成型,这也是巴人先民滨水而居的生产生活习惯的反映。

文物价值高,保护工程已完工

△半圆形的崖墓大门

大渡口博物馆工作人员朱靖远介绍,2011年2月,百花村崖墓群于被大渡口区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对研究重庆地区古代社会经济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也丰富了大渡口地区这一时期的墓葬资料,对研究重庆地区古代墓葬形制的演变及葬制、葬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朱靖远表示。

今日上午,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采访中注意到,围绕百花村崖墓群,修建的保护性围墙现已完工。

朱靖远称,此举旨在防止遭进一步破坏,由大渡口区文化委牵头,区民宗办、九宫庙街道办共同参与,去年底启动的百花村崖墓群保护工程,目前已顺利竣工。“工程包括文物本体保护、周边非法燃香点治理等方面,修建的保护围墙面积更是达550平方米。

期间,还安排了监理监督工程的实施,加强文物保护巡查力度,以保证工程的质量。” 朱靖远透露,目前,包括九宫庙街道在内的相关部门,拟结合旅游工作,将百花村崖墓群打造成一道独特景观。

△大渡口区博物馆工作人员朱靖远介绍

东汉崖墓纵深 》

关于“蛮洞”和“仙居”传说百花村崖墓群地处曲径通幽的悬崖峭壁之上,脚下滚滚长江浩瀚东流,千年如一日。记者采访中得知,在被考古工作人员正式揭开面纱之前,包括杨树成在内的当地居民,曾对洞穴的来历有着好几个版本的传言。杨树成今年已年过八旬,家住九宫庙街道新工社区。年少不更事的时候,还曾和伙伴们一起,经常爬进爬出,只是,一层神秘色彩始终萦绕在他心头。“或为古时外地逃难来的‘蛮子’开凿,所以被称为‘蛮洞子’,还有人称这里是‘神仙坎’,是当时的神仙修仙炼丹的‘神仙洞府’。”杨树成介绍,传言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杨树成的说法,并非没有依据,在大渡口博物馆提供的史料中便有支撑。崖墓俗称“蛮洞”,汉代流行于四川岷江流域的一种仿生人住宅、凿山为室的墓葬形式,反映了两汉时期人们“事死如生”的厚葬观。作为崖墓最早见于文献的记载,《后汉书·冯衍传》著:“凿崖石以室兮,托高阳以养仙。”。到唐宋时期,因其年代久远,时人不识,崖墓又被附会成了修仙炼丹的“神仙洞府”。南宋大诗人陆游指崖墓为“古得道之人藏丹之所”,故崖墓又被蒙上了幽秘神奇色彩。还有一种依山为陵的陵墓,也被称为崖墓,在汉代就有一些王陵是崖墓,如河南永城芒砀山梁王墓。

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郑友 冉文 文/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