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红色文化打造“红军街” 渝黔小街复兴记

03.03.2021  07:34

立春后,吹过山谷的风一天比一天暖,罗德开的笑容也一天比一天多。“天气暖和了,愿意上山的游客也就多了。”3月2日,綦江区安稳镇崇河村,罗德开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上周末中午,他开在渝黔边界的餐馆“鸡鸣两省”,接待了三四十位客人。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崇河村曾一度热闹非凡,老210国道由此进入贵州,路上客货车络绎不绝。沿着这条盘山而上的国道,两侧自发建起民房,从重庆这头延伸到贵州那头,高峰时有餐馆50多家。每到傍晚,这里“倒车”的声音此起彼伏。

不过,这条总长两三百米的小街仅红火了十几年。2005年,渝黔高速全线通车,两地交界处的收费站虽以纵贯全村的崇溪河命名,却是从山腰径直径穿过。车流几乎没有了,小街日渐冷清。

开餐馆没收入,种粮效益差。罗德开和其他村民一样,到重庆、浙江的工地打工养家,有时两三年才回来一趟。

2018年,重庆与贵州开展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綦江与桐梓共同开发毗邻的尧龙山等旅游资源,发展纳凉经济。连接两地的210老国道开始重新焕发生机。

更让罗德开高兴的是,村里开始挖掘红色文化发展旅游产业。当年,红军曾来到渝黔安稳镇一带。现在,这里留下不少红军遗迹。

我们请来专家挖掘这一带的红色文化,把这条渝黔交界处的小街打造成红军街。”安稳镇党委书记刘剑说,红军街的餐馆、商店也积极融入红色文化,营造与普通餐馆不一样的文化氛围,用文化打动人、吸引人。

近两年,这条沉寂已久的小街荒地上建起红军广场,广场正面写有与长征相关的诗词,旁边石碑上还刻有入党誓词。不少市、区相关单位过组织生活,都会到这里重走崎岖红军路,在红军歇脚的枫香树下缅怀先烈,到“红军亭”听革命故事……

罗德开的餐馆也大变样。最醒目的是大堂墙上用草鞋拼成中国地图,一旁还挂着斗笠。“经常有顾客问我为什么要摆这些。我告诉他们:红军就是穿着草鞋、戴着斗笠走完长征的。”罗德开自豪地说,“我们是用这种方式纪念当年的红军!

为了突出自家特色,罗德不停地研发菜品:炸肉丸围成一圈,偏偏留出一个肉丸的空档,名曰“突出重围”;鱼先蒸,再淋上香辣佐料,成为“巧过乌江”;白菜、萝卜炒一锅,复原当年红军过境进的艰苦生活,叫“红军菜”……在他的菜单里,有七八道与长征相关的菜品,占菜品总数的1/3,但其营业额收入却占全店的一半左右。“大家来体验红军生活,‘红军菜’系列是必点的噻!”在这里进餐的游客李大元说。

崇河不靠高速,没有工矿企业,好在还有绿色的山山水水,还有红色文化,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崇河村村支书周仁元说。

綦江这头红军街的兴旺,也带动了贵州那头的旅游。210国道渝黔交界处,有一块建于1946年的“贵州省北界”界碑。离此不远处,是桐梓县尧龙山镇大面坡村陈佑军、陈佑祥兄弟的家,门前挂着“渝黔饭庄”的招牌。

虽然是跨了省,但我们有很多亲戚都是重庆人,大家血脉相连。”陈佑祥对未来充满憧憬,“重庆那头的旅游发展起来了,我们也可以借‘东风’,一起发展!

重庆日报记者 罗芸

原标题:挖掘红色文化打造“红军街” 渝黔小街复兴记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