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丨探寻古诗中的南川 “金佛晚霞”最知名

09.07.2017  10:31

金佛山云瀑。 特约摄影 瞿明斌

重庆日报讯 南川地处重庆南部,南接贵州省道真、正安、桐梓县,北接重庆涪陵、武隆。

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南川就属巴国枳邑,已有巴国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公元前316年,秦灭巴,置郡县,属巴郡枳县。元代至清代,更名为南川县。

清代《南川县志》中这样形容南川:“黔蜀襟喉,巴渝险要……”足见南川在古时属渝南重镇,因此也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到此吟咏,如宋代一位云游诗人的“金佛何崔嵬,缥缈云霞间”,清代周士岳的“不用玲珑斗好峰,扶舆磅礴为此宗”……

南川究竟有何神奇魅力,引得古代文人雅士们留下如此令人神往的诗句?近日,记者追寻着他们留下的足迹,探寻古诗中的南川。

游人半向金山走 诗作多在此山中

大娄山脉巍峨耸立,绵延入川,在南川形成最高峰,人称金佛山,又名金山。据清代《南川县志》卷一《》记载,金佛山为“南方如初佛地,巴蜀第一名山”。

金佛山的旖旎风光有多吸引人?在古诗中早有印证。清光绪年间诗人韦起文曾在他的《留客看山歌》中写道:“城南温度九十九,游人半向金山走……”以此形容夏季的金佛山气候凉爽,游人们纷纷到山中避暑游览。

坐拥如此秀丽的名山,南川的古诗一定不胜枚举吧?

2016年,南川区委宣传部、区旅游局牵头出版了一本《金佛山人文历史研究》。然而,其中涉及辛亥革命以前创作的反映南川的诗歌不足百首。

根据该书记录,描写南川最早的诗歌是宋代的《望金佛山谣》:“朝望金佛山,暮望金佛山,金佛何崔嵬,缥缈云霞间。

但《金佛山人文历史研究》搜集汇编者、南川区原旅游局副局长张钦伟表示,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是否就是第一首写南川的诗歌,由于史志资料不足,这些问题都不可考。

记者在寻访过程中也发现,南川区如今仅存的这一部分古诗中,大部分都与金佛山有关,且集中在明清时期。例如,明代高僧敏树如相在《游南川金佛山》中写道:“古佛当年应迹来,南川瑞霭曙光开,奇峰一带冲霄汉,锦水千寻涌翠堆……”清代诗人张谨度在《晓望金山》中描绘:“山势如文势,奇离夺化功。路迷青霭外,云起翠微中……

古代的南川地处偏远,不通水路,道路崎岖,唯一进入南川的交通方式就是步行或坐轿,据说当时从重庆主城到南川步行要花上三天三夜,因此鲜有名家大师到此一游。”张钦伟告诉记者,在仅存的诗歌中,作者都是当时南川当地的县令、举人、秀才等。

诗咏“南川古八景” “金佛晚霞”最知名

南川境内有世界罕见的喀斯特台原地貌,周边山脉连绵,山势雄奇秀丽、曲折重叠,故古称“九递山”。再加上特殊的气候条件,云雾缭绕,泉溪星罗棋布,景色深秀迷人,因此在千百年前就形成了“南川古八景”,为世人所传唱。

民国时期的《南川县志》称,“南川古八景”即金佛晚霞、白雾晴岚、合溪印月、孝妇涌泉、古渡流金、圣水三潮、石池卧象、偏佛晨钟。

八景中有一处在城内,其他七处在城外,前人多有题咏。岁月流转,如今这些旧景中部分已经消失。”从事多年南川古诗研究的南川区文化学者张建华告诉记者。

古人眼中的八景是什么景象?我们可从诗中找到答案。

清代诗人张谨度在古诗《白雾晴岚》中描绘了这样的景色:“旭日上晴风,岚光吞白雾。”白雾坪为城南诸峰之雄,蔚然森秀,林谷幽美。当久雨初晴,雾气上接霄汉,白云浮游山间,十分引人注目。

发源于柏枝山麓(今南川、桐梓境内)的九条小溪,其中两条汇合于合溪,成一碧水深潭。仲秋风来,夜空如洗,朗月高挂,两水映照,景色迷人。某一晚,清代诗人康作霖留宿南川合溪,被眼前夜色折服,写下诗作《合溪印月》:“双溪汇成渠,一色净如洗。好风吹月来,影落碧潭里。

八景之中,以‘金佛晚霞’最为知名,居众景之首。”张建华说,古时每当夏秋晚晴,落日斜晖把层层山崖映染得金碧辉煌,山顶飘着几朵流云,与晚霞交织之下,会缓缓出现似人非人的影像,如一尊金身大佛交射出万道霞光,异常壮观美丽。

清代诗人袁蔼如写有《金佛晚霞》一诗,咏曰:“晚钟敲罢老僧闲,万丈明霞缥缈间。欲见金身亲说法,匆匆又被白云关。

这首诗描述了这样的画面:傍晚山中寺庙的老僧刚刚敲过晚钟,晚霞云雾交相辉映着金佛山,诗人想走到跟前聆听石佛说法,却又被匆匆飘来的白云遮挡住了。

清人张谨度、康作霖都曾以《金佛晚霞》为题,将此番美景用笔墨镌刻在诗歌中,流传至今。张谨度吟诵:“确是天台路,龙标炫赤城……”康作霖写道:“形胜无可名,嵯峨矗云际……

金山脚下文人多 “周氏文脉”居首位

在南川观音桥(现今南川区大观镇)曾有一支特别耀眼的周姓房族。族人之中,大都工于诗文,在南川留下了许多美妙的诗作,大观镇也因此成为周氏文脉的发源地和传承地。

在民国时期的《南川县志》十四卷《人物祥异》中浓墨重彩地记录了周氏一族的故事,这样的情况在县志中并不多见。”张钦伟介绍。

据记载,周家的祖先原籍江西吉水,其中周万殊是周氏房族中第一代移居南川的周家人。从周万殊开始,周氏族人世代都功名在身。其中,周万殊为乾隆六年(1741年)拔贡,后任湖南郴州州判。

周万殊有八个儿子,其中周士孝、周士澐、周士岳、周士寿四人都是举人,周士禧是拔贡。孙子有10多人,周石兰、周立矩是举人,周立瑛是清嘉庆年间进士,周立模、周立椿是拔贡。此外,他的侄孙周伯寅是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举人。

为何一部地方志会对一个家族如此重视?

张钦伟告诉记者,周氏举人、贡生之中,大都工于诗文,如周立矩著有《松风阁诗集》十卷,周立椿著有《思无邪斋诗赋文稿》,周石兰著有《海天阁诗钞》六卷。

虽然这些诗集均已失传,但他们吟咏南川的诗文却有不少留传至今,如周立椿的《望九递山》:“烟濛濛,雨濛濛,何处飞来倚碧空……”周士岳的《望金佛山》:“不用玲珑斗好峰,扶舆磅礴此为宗……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周伯寅,他文采飞扬,一生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作传世。这些诗作中,大部分是歌颂家乡南川的,他在游历了莲花寺、老龙洞、四十八渡等地后都留下了佳句。

他在《莲花寺石笋》中感叹:“椒叶椒花春复秋,莫将零落问来由。空门自古无文字,只有天龙一指头。”在《老龙洞》中吟诵:“几番灵雨遍三田,收拾骊珠睡九渊。道是神龙君不信,半崖鳞甲起苍烟。”在《四十八渡》中抒怀:“清流屈曲走惊蛇,夹岸阴崖错虎牙。一渡一溪三百步,误从溪口问桃花。”此外,他还两次亲历金佛山,写出了别开生面的《前游金佛山记》《后游金佛山记》。

在现存的南川古代文学作品中,周氏一族为我们贡献了大量的诗歌,后来坊间称他们为‘周氏文脉’,其地位在南川当地的文人雅士中可居首位。”张钦伟说。

遗憾的是,到了近现代,大部分周氏子孙逐渐漂泊各地,难寻其踪。曾经名噪一时的发源于大观镇龙川村的周氏文脉,逐渐从南川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消失。

原标题:金佛何崔嵬 缥缈云霞间——探寻古诗中的南川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