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百年老校——重庆聚奎中学
重庆地区建校历史最长的要算重庆七中,七中始建于1758年,曾名为“渝州书院”、“东川书院”等名称,且九易校名,四迁校址。在重庆超过百年的历史的学校并不多见了,而江津的聚奎中学却具有一百四十多年历史,并且自建校起,该校就一直未曾搬迁过,虽然也曾多次更名,但更长的历史时期还是以“聚奎”冠名的。
聚奎中学校是川渝地区、乃至于西南地区仅存并且保存得最完好的清代书院。它位于江津白沙镇黑石山,占地2137平方米,建筑面积1318平方米。聚奎中学始建于于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取名为“聚奎义塾”。据有关史料记载: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时,当时的白沙团总张元富、盐商邓石泉和邓清连人等捐银3600两动工,一年修成正室五间,因经费用尽,张元富去世,停工五年。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由当时的江津知县国璋出面劝募,得银5000余两继续修建。“聚奎书院”建成于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改为“聚奎学堂”。民国时期以后,该校相继更名为“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等名称。分别为聚奎学校,聚奎小学、聚奎中学。解放后,该校又先后与新本中学、江津三中合并。学校现在是重庆市重点中学,更名为“重庆市聚奎中学”。
聚奎中学有一个赫赫有名的“鹤年堂”。据记载:1928年,在渝经商的乡人邓鹤年(原中国女排教练邓若曾的祖父),捐款10万大洋建成“鹤年堂”。鹤年堂内分上下三层,可容纳一千四百多人,当时号称“川东第一大礼堂”。后来,寓居江津的陈独秀曾在此寓居并讲学。陈独秀为赞颂邓氏兴学善举,题词称道:“大德必寿”,并篆刻鹰嘴石上。
聚奎中学里的聚奎书院保存得十分完好,于1880年建成,书院的大门两旁有对联,上联:德星长聚五百里,下联:广厦颜开千万间,横批:聚奎书院。聚奎书院为复四合院布局,土木石结构,悬山式屋顶。进深大于面阔,总体呈长方形。中轴线上一大间木结构大屋,当初建成时是教室,教室之后是夫子堂,塑孔子像。正中大厅为讲学处,两旁各一列厢房,当初建成时为学生宿舍,如今整个书院内是学校领导们的办公室。
虽然重庆的七中(“渝州书院”或称“东川书院”)的历史远远超过了聚奎中学,却因为多次搬迁,原有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了,而聚奎中学(“聚奎书院”)却在一百多年来一直未曾搬迁,因此当年修建的许多古老建筑依旧保存完好。仅此一点,就足以令人肃然起敬了。
原标题:探访百年老校——重庆聚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