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党群工作室”进小区

07.04.2018  10:47
张滨(左)在社区手工坊了解经营情况。记者 王亚同 摄

  “张书记,手工坊今天又收到了新订单。”“那咱们的队伍还要扩张哟。”前些日子,重庆日报记者来到黔江城东街道文汇社区伴山国际小区采访时,张滨正与一位居民聊社区手工坊的运营情况。

  张滨是文汇社区的党委书记,在探索社区治理过程中,她创造性地将“党群工作室”设在小区内,建起手工坊、“和事角”等多支服务队伍,动员社区成员参与纠纷调解、志愿服务等活动,不仅近距离服务了群众,还有效推动了邻里间的良性互动。

外来媳妇”当上社区书记

  今年45岁的张滨是湖北恩施人,曾是一名音乐教师,20年前嫁到黔江。为彻底融入这个新环境,她有意找一份能更多与周围人打交道的工作。2007年,经过几轮程序后,她担任了社区计生专干。

  多年来,张滨以一颗热忱之心执着于服务群众,不仅得到了群众支持,也得到了街道的肯定。2012年,张滨开始代理文汇社区居委会主任,不久后又当选为社区党委书记。

  该社区是个城乡二元型的涉农社区,常住人口多达3万人,由于种种原因,矛盾纠纷较为突出。

  为应对挑战,张滨带着干部们着手探索治理模式创新。“外来人口占比一半以上,各小区又多是新建成的,而社区覆盖一大片,不能方方面面都照顾得到。”张滨介绍,为了将社区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他们进行了多次尝试,最后发现只有服务下移才可行。

  近距离服务思路定下来之后,以怎样的形式、提供什么服务、与小区物业管理和业主的关系如何理顺等问题,接踵而来。

  在几乎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大家希望在实践中缓缓推进开展试点。然而,一个矛盾的突然出现让张滨没了“退路”。

和事角”有效化解矛盾

  “我们小区建成于2014年,随着住户增多纠纷矛盾越来越突出。”65岁的伴山国际小区居民安邦成介绍,因住户与开发商、物业管理之间的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去年5月初,小区数百位居民聚集起来,要讨个“说法”。

  “小区门口聚集了一大群人,场面非常混乱。”张滨说,当时自己刚下班,得知情况后马上赶到现场。为给街道领导前来解决问题争取时间,她到达后便大吼一声:“我是社区党委书记张滨,请给我一点时间说话!

  群情激愤的人们逐渐平静下来。随后,街道相关负责人赶到现场,耐心劝说,成功地劝回了居民。

  群众回去了,问题还需细致疏解。5月底,张滨牵头协调司法部门、开发商、物业管理等各方在该小区现场办公,当场解决问题。一个多月里,牵头调解各类纠纷454件,让长期积压的矛盾逐渐得以化解。

  纠纷解决了,现场协调的工作方式却被保留了下来。业主免费提供的场地现在成了“和事角”,参与调解的小区居民安邦成等人,也被社区居民推选为参与调解纠纷的主力。

  受此启发,张滨又把此形式扩大到社区服务其他方面,于是,党员加油站、志愿者吧、民事代办站、手工坊等相继入驻小区。去年7月,在征得业主们同意后,小区“党群工作室”正式在2号楼挂牌,迄今,已化解了许多起矛盾。

手工坊”增进邻里情

  伴山国际小区居民严建华是一家企业的下岗职工,却靠手工编织实现了创业梦,经营起了一家毛衣编织网店。去年7月,张滨邀请她在小区开办一个手工坊,带动年轻居民搞编织。严建华爽快地答应了。

  没想到,这个小小的编织坊却成了小区居民良性互动的桥梁。

  “以前在小区连邻居都不认识,现在通过这一渠道结识了一帮好姐妹。”38岁的小区居民何跃说,去年底加入手工坊后,自己学会了编织手艺,利用闲暇时间织毛衣,收入最高时一个月赚了1000多元。和她的情况相类似,通过参加编织活动,同一小区的许多女性居民相互间认识了,成为无话不说的好姐妹。

  现在,严建华的手工坊团队已发展至30多人,在帮助成员们掌握一项手艺的同时,更增进了邻里感情。

  “除了手工坊,商户志愿服务队、党员加油站也经常开展类似活动。”张滨介绍,互动交流的增加,使社区居民间陌生感大大降低,很多邻里纠纷一下子就能化解了。

  作为“试点”探索小区,也是黔江区首个设立党群工作室的小区,伴山国际小区相关便民服务的多样化延伸,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居民们纷纷反映,现在小事基本不用出小区了,邻里之间也不再是“各扫门前雪”了,“张书记为我们送来了小区‘粘合剂’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