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分级诊疗还需打通“卡点”

15.07.2017  10:22

  7月10日,家住荣昌区吴家镇的程家碧由于胸口疼痛,一大早就赶到重医附一院心血管内科门诊挂号看病。忍着疼痛排了快两个小时才看上病,程家碧无奈地感叹:“到大医院看病真磨人!

  其实,程家碧的家门口就是吴家镇卫生院,出门几分钟就能看病。为啥她要舍近求远到主城来求医?

  自2015年全面推行分级诊疗制度以来,我市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能力不足、医保与转诊制度衔接不完善等影响,分级诊疗在一定程度上仍有“卡点”。

  多与少

  基层机构首诊量少 三甲医院“打拥堂

  几乎每个工作日,主城区几家三甲医院都是门庭若市,无处落脚。与这种“热闹”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乡镇卫生院,干净整洁的门诊大厅内只有几名病人在候诊。

  “我忙得连喝口水都没时间,病人太多了。”重医附属儿童医院一医生坦言,他接诊的小患者中,八成以上都是感冒发烧等常见病,根本不需要到大医院来。

  “这无疑是浪费医院的优质资源。”重医附二院院长任红表示,在当前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利用优质资源是医改亟待解决的问题,分级诊疗就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途径。

  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蒲川说,小病也要去大医院,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众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不信任,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近年来,我市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硬件”加大投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标准化率达100%。但人才仍然是瓶颈问题,尤其是全科医生,在基层几乎属于“稀缺”资源。

  綦江区隆盛镇中心卫生院院长王宇表示,以该院为例,临床医生有13名,其中仅2名为全科医生。而根据实际工作量来看,该院对全科医生的需求为18名。他建议,在加大全科医生规范培训的同时,提高全科医生的福利待遇,并在职称评定上有所倾斜。

  畅与阻

  基层医院转诊病人“有去无返

  “对于基层医院来说,上转通道是畅通的。我们医院平均每年上转病人超过200人,但基本上都是‘有去无回’,下转病人寥寥无几。”巫山县骡坪镇中心医院院长黄宗宣告诉记者。

  患者为啥不愿回来?在蒲川看来,多重原因造成了分级诊疗转诊通道的“梗阻”。

  “首先是医保激励引导政策还不够明显。”蒲川表示,根据现行的医保政策,对一二三级医院可报销比例的最大极差不过10%,报销差别不大,难以抑制民众舍近求远到三级医院就医的惯性。

  同时,现行分级诊疗制度缺乏统一的转诊标准。目前,我国的转诊体系各地区标准不一,到底哪些疾病、哪种病发程度需要转诊,尚没有明确规定。这就容易造成转诊系统混乱、双向转诊标准的不完善,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分级诊疗制度的有序推进。 

  “患者不愿来卫生院看病,也不仅是因为基层医院缺乏人才。”黄宗宣回忆,他们曾接诊过一名小病人,因急性伤口感染,急需一种抗感染的药物,但卫生院没有,只能紧急将孩子送至上级医院。“基层医院经常缺药、少药,尤其是许多慢性病的治疗用药都不在基本药物目录内。

  黄宗宣建议,应改善基层药物目录,使基层用药目录与大医院基本相同,确保患者特别是慢性病患者在大医院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后,转回基层医疗机构接受治疗和护理时,能够满足其用药需求。

  升与降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减轻三甲医院医疗资源压力

  对于我市推行分级诊疗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分级诊疗是医疗改革的一大重头戏,只有“号准”了分级诊疗制度的“”,开对了“药方”,患者才愿意选择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

  “今年我们将重点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该负责人介绍,一方面我市将培养基层优秀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和全科医生1100名,考核招聘基层急需紧缺人才1000名。同时,重点抓好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和三甲医院专家下基层工作,“在晋升高级职称和聘任中级职称时,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下一级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不得低于6个月,成为一项硬指标。

  另一方面,将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120项适宜技术,为三甲医院门诊减轻压力,逐步减少三甲医院(含部队武警医院)常见病、多发病的就诊量,将三级医院床位使用率控制在95%以内,确保区县域内就诊率达90%左右,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比例达55%。

  同时,还将建立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主的配套制度,包括鼓励二、三级医院医生和退休临床医生加入家庭医生团队,鼓励绩效工资分配向承担签约服务的医务人员倾斜等。

  此外,加快推行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复合型支付方式改革,全面实施100个单病种付费改革,促进医院科学控费,医保资金向基层倾斜。(刘蓟奕 李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