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保护提升“四山”将从9个方面发力
△5月5日,南岸区南山,郁郁葱葱的植被为重庆主城带来清新。 首席记者 谢智强 摄
核心提示
4月26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重庆市主城区“四山”保护提升实施方案》。
该方案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四山”会因此发生什么变化?啥时候能见到成效?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就此进行了解读。
按《重庆市主城区“四山”保护提升实施方案》,保护提升工作具体的时间点为——
2019年
完成“四山”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本底调查。启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治理。
到2020年
完成约8.9平方公里废弃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实施营造林约40万亩,完成南山—黄山、黄桷垭及涂山2处传统风貌区的保护修缮利用,建成南山等城市山地生态公园。
到2022年
完成“四山”违法建设综合整治,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成效明显,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四山”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净、草绿”的“四山”自然环境基本形成,历史人文价值得以彰显。
到2035年
“四山”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四山”以宁静、和谐、美丽,让山川林木葱郁,天空湛蓝清新的美景永驻山城重庆,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资料来源/市规划自然资源局
“主城区‘四山’,是重庆独有的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宝藏。做好‘四山’的保护与提升工作,就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存这份宝藏。”4月28日,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解读《重庆市主城区“四山”保护提升实施方案》时说,“四山”的保护提升,将从9个方面有序展开。
“四山”管制区将成山城特色的特别生态管控单元
问:“四山”很大,管制范围达到1494.9平方公里。对这样大的国土空间,以及其中极为丰富的自然与历史人文资源,如何统筹规划、分类施策呢?
答:首先,是要着力完善“四山”的国土空间规划,为保护提升工作打下基础。
“四山”分布于主城各区,市级部门将加强统筹,指导各区分区制定“四山”保护提升实施方案,进一步摸清本区域内自然、人文、建设本底情况,分类施策。深化细化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历史人文资源保护利用等相关专项工作。
为此,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将全力推进“多规合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四山”管制区内各类生态空间进行管控。将“四山”管制区范围作为重庆山城特色的特别生态管控单元,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同时落实“保护自然、保障民生”的方针。
问:“四山”的保护提升目标是“城市绿肺、市民花园”,这一目标将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景象?
答:“四山”保护提升,预计要达到这样的成效:还原“青山纵隔、层峦叠翠、清流激湍、草长莺飞”的自然美景,营造“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和谐画卷。
届时,“四山”将与长江、嘉陵江一起,充分彰显重庆山魂之雄,水韵之灵,共同构成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山水之城·美丽之地”。
问:“四山”是体量巨大的“生态宝库”,自然生态资源极为丰富。对这个大“宝库”,将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呢?
答:为促进“四山”的生态系统自然恢复、为“城市绿肺”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将对“四山”生态环境实施全域全类型保护。具体包括——
加强林地保护管理、森林火灾预防能力建设,建设主城“四山”林火智能监控系统等;
加强“四山”水资源保护。在海底沟、北温泉—大地坝、张家湾—小塘、黄家湾—五间房、陈家湾—大石盘、界石—回龙湾等地下战略后备水源地划定保护范围,建立完善水质监测网络;对五彩池、云泉池(虎峰小九寨)及特色矿坑水体实行保护性利用等。
对“槽上萝卜”“静观小米”“巴南银针”“缙云甜茶”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及山地“沟田”、景观梯田等加大保护力度。
对生存在“四山”中的中华秋沙鸭、缙云黄芩等野生动植物,相关部门将开展监测和保护拯救行动。
同时,通过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采取建设生物廊道等措施,逐步恢复受损森林生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四山”生态修复和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将分山分区系统展开
问:“四山”既有共性,每条山脉的情况却又有所不同,在保护提升实施过程中,会各有侧重吗?
答:“四山”情况各有不同,生态修复整治将分山、分区系统开展。
比如在缙云山片区,将对受损山体和污染退化土地进行治理修复,恢复水资源涵养等生态功能;开展缙云山片区森林封育保护、特色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修复。
在铜锣山—铜锣峡片区,将重点治理20余处塌陷坑,在废弃矿山治理的基础上,完成综合整治面积约38平方公里,保护铜锣山国家矿山公园地质遗迹,开展次生灾害防治、矿坑水环境保护修复等系统生态修复;开展废弃地复绿、治污,植被恢复和森林抚育等生态修复工作,提升区域森林覆盖率和生态功能。
在中梁山片区,将重点治理180余处塌陷坑,修复地表泉、井,对塌陷区与拆迁废弃区开展土地修复、国土绿化、地下水及地表水系统修复保护等综合整治工程;加大优质矿泉水和特色农田基地保护力度。
在明月山片区,将加大安澜鹭类市级自然保护区、张关水溶洞的保护力度,对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以及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实施封育保护,严控人类工程活动,重点保护区内珍稀植物,以及野生动物栖息地。
问:“四山”是重庆的“文化富矿”。对“四山”中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哪些保护措施呢?
答:在保护好“四山”自然生态资源的同时,对“四山”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要整体做好文化保护和传承,引导“四山”生态文旅融合发展。
比如,加强保护修缮“四山”范围内3个传统风貌区、50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等。
各区应对历史文物建筑开展保护修缮利用。做好南山—黄山传统风貌区、黄桷垭及涂山传统风貌区保护利用修缮工程,以及南山老君洞、云岫楼、松厅、苏联大使馆旧址、英国大使馆旧址等的保护修缮利用;开展缙云山缙云寺、温泉寺保护与利用;做好歌乐山林园、范绍增公馆、潘文华旧居、周均时公馆的保护修缮。
利用山城步道有机串联“四山”和“两江四岸”地区重要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山城步道特色品牌,推广“走读山城”深度体验,打造歌乐山至磁器口、南山—黄山、黄葛古道至慈云寺—米市街—龙门浩的历史文化风貌展示带。加快巴渝民宿规划建设,推进缙云山巴渝民宿项目,保护传承文化风貌。力争再现“巴渝十二景”中“歌乐灵音”“缙岭云霞”“云篆风清”“华蓥雪霁”“桶井峡猿”等“四山”景观。
保护提升“四山”,不等于拒绝产业发展
问:现“四山”管制范围内涉及83个街(镇),在保护提升实施过程中,如何做好民生保障工作?
答:在保护提升的同时,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措施很多,也很细、很实在。
比如,重点开展乡村环境改善提升,完善乡村基础配套设施,保障原住民和生态移民基本生活需要。
开展“四山”现有城镇环境风貌改造提升,以南山街道、歌乐山街道、山洞街道、中梁镇、玉峰山镇、澄江镇等地区为实施重点。
在“四山”上,加强乡村环境改善提升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水平,加快建设“四好农村路”,完善乡村旅游停车设施等;推进农村“厕所革命”,鼓励建设生态化卫生厕所;实施一批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解决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实施农村污水治理工程,完成村聚居点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整治,推进“户集、村收、镇运、区域处理”模式;完善农村电网,改善当地居民用电质量。
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四山”保护提升实施过程中,如何贯彻落实这一战略导向呢?
答:“四山”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建设用地,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为主,适度发展文化休闲、养生养老和乡村旅游功能,应参照城市建设的标准,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
其它“四山”管制范围实施严格保护控制,除排危抢险、村民自用住房、重大基础设施、军事设施、重要的公益性设施,或因生态环境保护、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文物保护需要建设的以外,禁止各类房地产开发建设活动,可布局步道、厕所、休息点、导览设施等必要旅游配套设施。
问: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四山”的产业该怎么发展?
答:保护提升“四山”,不等于拒绝产业发展。要积极推进“四山”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今后,“四山”范围内将适度发展特色效益农林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加大特色农产品的推广。
“四山”处处都是旅游资源,今后,要从整体上谋划旅游发展,实现从单一景点景区向生态旅游目的地转变。合理布局14个山地生态公园,在“四山”上规划缙云山步道、南山步道、歌乐山步道、中梁山步道、铜锣峡步道、建文古道、虎峰山步道等7条约224公里的山林步道。
同时,还将完善“四山”的交通、通讯及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厕所、标志标识系统等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
问:为了推动保护提升工作顺利开展,在制度层面有哪些保障措施?
答:相关部门将理顺“四山”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四山”管理市级统筹,明确主管部门及其管理职责,细化工作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制定,切实提高“四山”治理水平,为“四山”保护提升保驾护航。
重庆日报记者 付爱农 郭晓静 申晓佳 杨艺
专家说》》
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专家邱建林:
“四山”应成为主城不可替代的生态公共空间
从地理角度看,谷地是重庆主城区的基础,“四山”则是城市的“后花园”。
山地与城市关系紧密的例子,在世界上有许多。但基本上都是“城在山外”,人们亲近自然,需要前往郊外。
而在重庆,“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的特殊格局,使得“四山”成为了主城区中体量巨大、浑然天成的自然空间。市民和外地游客可以乘坐公共交通,不必长途跋涉就能亲近“四山”。
所以说,“四山”是重庆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宝贵资源,具备生态公共空间的功能和属性。既能让市民休闲、游憩,也可成为城市的独特风景线,为外地游客提供一种特殊的城市自然体验。
因此,对“四山”的保护提升,建议将其定位为主城区不可替代的公共空间,让更多人受益。比如,注重公共交通接驳、山林步道建设等,让“四山”成为通达性好、与城市关系紧密的公共空间。
此外,在“四山”区域的产业发展方面,也应该选择不损害“四山”自然生态,同时能保证该区域公共空间属性的产业。例如特色农业、康养产业、创意产业等。
重庆市政府旅游发展高级顾问、重庆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罗兹柏:
要精心谋划公共事业,优选绿色生态产业
对于“四山”的保护提升,实施方案作出了“城市绿肺、市民花园”的目标定位,是十分精准的。
通过保护提升,“四山”将成为重庆的“形象高地”“游憩高地”“康养高地”。
重庆的“山城”形象,离不开“四山”。“四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高度,便于市民游玩、休闲,亲近自然,感受乡愁。并且,作为主城的“肺叶”,“四山”在距离和环境上都有发展康养产业的优势。
正是鉴于“四山”的这些优势,所以在保护提升“四山”过程中,要精心谋划公共事业、优选绿色生态产业。例如,应该配套和完善便于市民出行、登山的公共设施,如缆车、步道、接驳巴士等;还应在“四山”中建设一批观光点、观光廊道等,便于游客更好地领略重庆的山水之美。
此外,还要优选绿色生态产业,适度发展特色农业以及康养、旅游、休闲度假等绿色产业。比如,结合乡愁体验,打造“都市乡村”体验地,强化“山在城中”的户外体验。
当然,“四山”既有共性,也各有各的特色。比如,缙云山的特点是历代诗人青睐、风景名胜多;中梁山则偏重于人文乡情,并且有红岩文化积淀;铜锣山可以主打“江山情怀”,注重和长江风景的结合;明月山的生态环境、川东风情等,非常吸引人。
所以,在提升工作和选择发展相关产业时,可以有所侧重,注意避免同质化发展。
重报时论》》
提升“四山”品质要做好“绿色+”文章
“群峰南北争嵯峨,如泻大壑翻众波。爱之欲把入图画,世无好手将奈何。”从北宋诗人文同笔下的诗文,到如今各地游客的口中,人们对重庆主城“四山”的热爱,流淌千年,始终如一。在“两山论”深入人心的今天,讨论如何保护提升“四山”时,“绿色+”思维是应有的打开方式。
对于重庆来说,主城里的山和人,属于一个生命共同体。保护“四山”,既是守护重庆人的乡愁,也是守望惠及子孙的生态家园。筑牢重庆主城的绿色屏障,就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四山”生态系统摆在第一位。坚持严格保护、全面管控,守住“四山”上难能可贵的绿,是发挥“城市绿肺”功能的前提。
同时,也要看到,“四山”的绿意里,蕴藏着自然、人文、民生、休闲等多种功能,产生的不只是生态效益,还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在共抓大保护的前提下,对“四山”的绿色生态资源合理有度利用、科学有序开发。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四山”上的好风景会让更多人心旷神怡、收获满满。
“四山”范围内,分布着“槽上萝卜”“静观小米”“巴南银针”“缙云甜茶”等特色农产品基地,有一方百姓的生活。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促进特色农业“接二连三”,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实现生态保护与绿色产业共融共生,才能更好地巩固“四山”生态建设成果、实现永续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并不等于坐享财富。让好生态成为游客眼中的好风景,就要从整体上谋划“四山”旅游发展。“山在城中、城在山中”是“四山”的魅力所在,用好这一优势,就要做好互联互通,推动产城景深度融合,让市民和游客更加便捷地入山观景、下山逛城。只有“景区成为城区的花园,城区成为景区的客厅”,“四山”旅游发展才能从单一景点景区转向生态旅游目的地。同样,挖掘“四山”上的文化资源,给风景注入“文化灵魂”,旅游才会有更多的内涵和韵味。更值得注意的是,不破坏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原则和底线。发展生态旅游的初衷和目的,都应该是用旅游收益来反哺、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在大保护、微开发、巧利用的原则下,做好“绿色+”这篇大文章,让“四山”的山更清、草更绿,同时“四山”范围内的居民生活也更富足、发展更可持续。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最好诠释。
刘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