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干部胡巧立:扎根雪域高原织梦绿色西藏
编者按: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西藏自成立以来,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上阔步前进,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成就中有上千名援藏干部们的辛劳付出、牺牲奉献、守望担当……在此,本网特制作援藏干部系列励志人物访谈,讲述他们援藏的精彩故事,以纪念他们在西藏做出的贡献,弘扬他们“舍小我,成大我”的献身精神,宣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纪念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援藏干部系列励志人物访谈之④
“援藏为了啥?想为纯净的雪域高原增添一点绿色,把在北京学习、工作时积累的一些成果性的东西和经验带到西藏去。在这里,我觉得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981年出生的胡巧立,2010年作为北京市第六批援藏干部来到了拉萨,任拉萨市林业绿化局副局长,开始了他的援藏之路。
2013年,因为工作需要,胡巧立作为第七批援藏干部继续留任。在拉萨已经工作了五年多,但是初到这里时的挫折与艰辛,胡巧立记忆犹新。
最黑的援藏干部:为工作一切都值得
2010年7月,胡巧立来到高寒缺氧的西藏,头疼、胸闷、气短、流鼻血、失眠等严重高原反应让他备受煎熬。但更让他感到不安的,是当时拉萨落后的绿化状况。
“拉萨林业资源匮乏,林业起步晚,底子薄,专业人才不足……”而且,胡巧立发现,长期以来,拉萨园林绿化工作仅仅停留在单纯造林上,“森林近自然经营”、“健康森林”、“美化彩化”等内地先进理念,几乎没有在这里实施。
经过深入调研,胡巧立更意识到了身上的责任重大,“拉萨市的造林模式多年来一成不变,重造林轻管护。对于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来讲,造林后3年的管护非常重要,否则就会导致‘年年造林不见林’的恶性循环。”一直持有植树造林“三分造、七分管”观念的他,决心改变现状,“必须重视造林质量,要种一片活一片、造一片绿一片。”
为迎接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拉萨至贡嘎机场高速公路绿化工程项目启动。胡巧立接受任务时,这个项目已计划在道路两旁引进内地树种“雪松”。胡巧立认为,“雪松”并不适合高原水土环境,而且养护成本极高。在项目已经进入到了初步实施阶段,招、投标都已经完成的情况下,胡巧立还是顶着更改规划的压力,坚持用当地具有藏族特色的格桑花代替雪松。
“从内地调运林木,一来要花费大量的成本,二来这些树种的成活率和适应能力都明显小于当地高原物种。”胡巧立说,“适地种树,选取当地树种,最大的好处就是为未来管护减轻压力。”在胡巧立的坚持下,这条当时西藏唯一建成的高速公路,绿化效果受到了高度肯定。胡巧立总结园林建设工作方法,“不论哪个项目,必须先行,试验成功后方可推广,不能盲目。”
“我能为西藏留下点什么?”这是援藏工作中,胡巧立经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援藏期间,他主持申请到了《拉萨市物种多样性试验示范项目》、《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困难立地造林试验项目》等多个项目。其中,让他最为骄傲的是《拉萨市中心苗圃改扩建项目》。从当初没有资金、没有工人、没有技术,只有一片荒地,到如今中心苗圃每年可以生产出价值上千万的苗木,常年为公益植树造林提供种苗,并解决了15个长期就业岗位。这些成绩背后凝聚了多少辛苦,胡巧立自己也算不清了。
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是胡巧立的常态。今年初,胡巧立被委以筹建拉萨林业国企的重任。他向记者透露,“筹建公司,有很多事得做,从3月20日到今天,将近五个月了,一天都没休息过。”胡巧立说,支撑着自己的,除了家人的理解与自己心中的绿色西藏梦,还有身边同事们的干劲,“有时候夜间动工,得加班。记得有一次,我凌晨一点多回单位拿资料,结果看到一个藏族同事与一个汉族同事还自发在单位加班写材料,我真的很感动。”
拉萨太阳辐射强烈,作为专业技术类的援藏干部,胡巧立经常在户外各个工地间往返,“数不清晒掉几层皮了,每天晚上回去皮肤一沾水便疼得齜牙咧嘴。白天都在外头跑,回到家一沾枕头就睡着了。”原本皮肤白净的胡巧立笑着说,“我现在应该是北京市第六、第七批援藏干部中皮肤最黑的一个。但是工作有了成效,一切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