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到重庆发展,像回到了自己的家

16.09.2020  08:40

两江新区两江幸福广场,一家大数据智能化产业的企业招聘人员正在和求职者交流。记者 张锦辉 摄

重庆日报消息,人才是第一竞争力。近年来,重庆聚焦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立足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不断加强大数据智能化领域内的人才培养和引进,为全市数字经济加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如今,越来越多的数字经济人才“孔雀西南飞”,从海外或国内沿海地区来到重庆创业创新;同时,在重庆本土成长、扎根的数字经济人才也不断涌现。

是什么吸引他们来到重庆、扎根重庆?几位数字经济人才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誉存科技创始人刘德彬:

”到重庆发展,像回到了自己的家

刘德彬

为什么要到重庆来发展?对誉存科技创始人刘德彬博士来说,这不算一个问题。自从6年前从海外归国开始,他就一直朝着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发展最有潜力的地方走。来到重庆,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

迁徙

从海外到国内,从东部到重庆

2014年全国两会,大数据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让我看到了发展的机遇。”9月3日,刘德彬对重庆日报记者表示,他曾在海外求学、工作多年,深耕大数据领域,对如何应用大数据技术帮助小微企业便捷地获得金融服务有切身体会,更坚信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因此,2014年,刘德彬与几位同样有志于回国发展的大数据专家一起,创立了誉存科技,希望以科技赋能金融,切实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但最初,誉存科技的“第一落点”并非重庆,而是大数据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的杭州。

此后,重庆组团到杭州招商。重庆市对于大数据产业的重视,对于数字经济人才的求贤若渴,让刘德彬印象深刻。

重庆的整体实力,可能不如东部发达地区。但对于创业者来说,一座城市的诚意和空间,非常重要。”刘德彬说。

2015年,誉存科技正式搬家,落户重庆两江新区。

发展

从不足10人的团队到行业中坚

现在看来,回重庆的选择非常正确。

刘德彬是四川成都人。他说,一直以来“川渝一家亲”,如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更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我来说,重庆和成都一样,都是自己家。

回家的誉存科技,很快感受到了重庆的发展势头。刘德彬回忆,初到两江新区时,许多科技型企业已纷纷扎根,呈现出积聚效应,展现出良好的基础。

作为一家金融科技企业,誉存科技致力于用前沿的大数据智能化技术,构建链接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小微信贷服务平台。经过几年发展,誉存科技于2018年、2019年连续上榜中国大数据企业50强,成为国内领先的金融科技企业。

与此同时,誉存的科技“人才库”也在不断扩大。从最初不足10人的团队,发展到如今业务遍及全国、在海外有分支机构的行业中坚。

但刘德彬并不满足于企业的规模扩张,更是致力于培养本土数字经济人才。

近年来,誉存科技深入各高校,通过讲座、实训、岗前培训、专业共建等形式,提前让学生们感受到前沿技术的魅力。此外还联合知名高校,共同向教育部申报了我市第一个金融科技专业,为数字经济发展培养专业后备力量。

建议

进一步激发中小微企业活力

这还不是刘德彬想做的全部。

他说,得益于良好的产业基础以及丰富的应用场景,再加上强有力的政策引导,重庆智能产业发展已跻身于全国第一方阵,数字人才来渝的发展空间极大,施展本领可以“海阔天空”。

人才来了,会得到重视。刘德彬说,他连续两年参加重庆英才大会,真切地感受到重庆在招才引智方面决心很大、政策给力、举措扎实。

由此,刘德彬建议,应该继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推进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通过更好的金融服务来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中小微企业活力,并吸引更多的数字经济人才来重庆创业创新发展。

重庆慧医谷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黄建良:

重庆是我创业的“第一赛道

黄建良

站立着的城市”“8D城市”“科幻感城市”……近年来,重庆的城市形象愈发丰富和精彩。

而对曾在全国各地奔走、最后选定重庆创业的黄建良来说,重庆火热而极具个性的外表下,更有着数字经济飞速发展、互联网医疗潜力巨大的“内涵”。

正因如此,他才决定离开过去工作的城市,来到重庆创立了重庆慧医谷科技有限公司。

喜欢挑战+机遇多多

黄建良是福建省武夷山人,从北京交通大学毕业后,他留在北京从事技术类工作。2006年,他加入中信二十一世纪公司(2013年被阿里巴巴收购,后改名阿里健康),开始接触互联网医疗行业。

2018年,黄建良作为阿里健康旗下重庆扁鹊健康数据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首次来到重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重庆人的热情、坦诚,以及对新技术、新产品怀着强烈的兴趣,我觉得这是一个适合开拓创新的地方。

后来,经过一番思索,黄建良决定在重庆创业,“我喜欢挑战,并且,重庆数字经济的发展也让我感到机遇多多。

于是,重庆成了他创业的“第一赛道”。

开拓互联网医疗“新蓝海

经过近半年筹备,今年1月,黄建良担任执行董事兼总经理的重庆慧医谷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致力于“互联网+医疗”,积极探索医疗新服务、药品新零售和保险创新模式。

黄建良举例说,以前,大家生了病,第一反应是去线下医院看病;但当下,由于工作繁忙、独居、医疗资源不均衡等因素影响,更多人的第一反应变成上网“找医生看病”。

于是,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成为黄建良要开拓的“新蓝海”。他希望依托慧医谷科技实现这样的场景:今后,当人们偶感不适,可以通过权威的互联网医疗平台进行线上复诊,医生实时开具电子处方,然后通过医保电子凭证实现医保在线支付诊疗费和医药费,药品通过互联网诊疗平台云药房签约的药店配送,实现就近实时送药上门。

打通医院、药房、医保在线通道

今年5月,慧医谷科技与阿里健康签订框架协议,成为阿里健康的重庆市医保在线支付试点业务战略合作伙伴。目前,慧医谷科技已与饿了么、支付宝等平台开展合作,同时与重庆市医保局批复的互联网+慢性病、常见病门诊医保服务的互联网医院展开合作和测试,正逐步实现用户在线复诊购药—开具电子处方—医保在线支付—药店就近送药上门的全闭环线上流程。

黄建良表示,下一步,慧医谷科技将在与全国性平台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与重庆本土医疗资源和药店资源的合作力度,推出面向重庆本地区域的互联网健康服务平台,形成区域化新生态互联网医疗和医药电商雏形,致力于打造“重庆老百姓身边的健康专家”。

如果取得成功,今后我们计划将这一创新成果逐步推广到周边重要省市。”黄建良说。

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尹宏鹏:

重庆搭建起人才成长阶梯

尹宏鹏

在重庆乃至中国,数字化经济迅猛发展,有的领域从无到有,有的领域甚至比国外发展得还好。对这些变化,我们感受很深。”9月3日,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尹宏鹏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尹宏鹏所在的重大自动化学院,是我国西部自动化科学与技术重要的研究与开发基地,目前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和复杂系统安全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复杂过程及装备智能监控与决策平台、自动化物流工程、机器人工程等领域,取得不少创新成果。

读大学起就扎根重庆

尹宏鹏是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人,1999年入读重庆大学,从此在重庆扎下了根——本、硕、博都在重大就读,然后留校任教。

十几年前,不少工厂遇到自动化方面的问题都会来找我们。”尹宏鹏说,如今,随着重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提升,不少企业在应用方面已做得相当不错,人才储备也很强,比如有的大型企业一年就会引进十余位博士。

尹宏鹏在读博士期间曾到加拿大圭尔夫大学“联合培养”。那时,“国外做的电子鼻、气体传感器、采摘机器人等人工智能项目,我见都没见过。但现在我们赶上来了,水平差不多。

在学术研究方面,重庆的变化也很大。“以前整个学院一年只有寥寥几篇高水平论文,但现在能达到上百篇。”尹宏鹏感叹。

政策给力 人才集聚

为什么人才队伍和科研水平发展如此之快?

尹宏鹏认为,除了重庆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外,也离不开重庆的人才政策环境。

一直以来,重庆市科技局、重庆市人社局等单位,还有学校都有很多支持项目。”尹宏鹏举例说,比如自己就陆续获得了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等支持,从而不断取得新的科研成果。

在校级层面,2016年开始,重庆大学启动后备拔尖人才项目:每年在全校选拔20名后备拔尖人才,每位人才有望获得40万-60万元的资金支持。尹宏鹏2018年获得该项目支持后,带领团队从事人工智能相关图像处理和智能诊断方面的研究,目前正在报送2020年重庆科技进步奖。

人才在加速汇聚。尹宏鹏介绍,原来学院教师的组成大多以本校为主,硕士居多,而现在,学院的99名教师中,大部分都是博士、博士后,“海归”占了近50%。

人才成长道路更明晰

更让尹宏鹏高兴的是,重庆去年启动了“英才计划”,整合了以前重庆市各个市级部门的人才需求和政策,从全市宏观层面对人才进行引进和培育。

英才计划”分不同类别。今年,尹宏鹏申报了“40岁以下英才青年拔尖人才”。“有现金奖励,更重要的是还有科研经费支持。此外,在看病、孩子入托入学、创业等方面都有相应配套政策。

尹宏鹏认为,这项政策最大的好处是搭建了人才成长的阶梯,“比如,学校光电学院38岁的韦玮教授,在去年成为重庆市英才青年拔尖人才,今后他再去申报国家级人才,就更有底气。

他介绍,学校今年培育的校级青年拔尖人才、青年长江学者等达到20多名, “从校级到市级、再到国家级,一步步的成长道路非常清晰,这对鼓舞大家的信心并促使更迅速成长很有利。

未来,随着重庆加快打造‘智造重镇’、建设‘智慧名城’,会进一步促进重庆数字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聚集。”对此,尹宏鹏信心满满。

数读>>

10个

2019年我市向人社部争取增设了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信息与通信工程1个、软件工程1个,均属于智能化领域。

24+1+1

为营造数字经济良好发展生态,我市通过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初步构建起“24+1+1”联盟体系(即:24个技术创新联盟、1个高新区联盟和1个西部联盟),力争实现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全覆盖。 (数据由市人社局、市科技局提供)

重庆日报记者 申晓佳 李星婷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供图

原标题:数字经济人才为何向渝“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