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名提案丨住渝全国政协委员:支持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指出:要支持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以下简称“协同开放示范区”),加大金融、科技等领域开放力度,扩大港口、机场口岸开放。
2020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加大力度推进首创性、差异化改革。
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下称“川渝协同开放示范区”)怎么建?
今年全国两会,住渝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支持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的提案》,建议由国家层面指导制定建设方案,并颁布施行;加大放权授权力度,探索实施“一揽子”授权;加强政策创新支持,加快构建制度型开放体系,支持建设川渝协同开放示范区。
现状
需从国家层面加强积极支持
《提案》提到,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是国家首次提出的跨省域自贸试验区合作,是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既有利于发挥川渝自贸试验区在西部地区的开放引领作用,共同打造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也有利于探索内陆开放新模式新机制,为区域协同开放发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当前,川渝两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联合签署《共建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工作方案》,共同确定一批事关协同开放示范区长远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和重大项目。
但从目前推进情况来看,还面临改革赋权授权不足、政策协同性不够、统筹推动力度有限、产业发展雷同等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谋划和积极支持。
利好
给购物和医疗等带来新体验
自贸试验区建设建设,关系到普通市民的生活,涉及教育、医疗、旅游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经济发展方面,有利于培育重庆外向型经济动力,培育具有全球化理念、熟悉国际市场和勇于创新的本土企业,培养有跨文化沟通力的人才。对于以制造业为支柱产业的重庆而言,设立自贸试验区能吸取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建立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吸引大量外资进驻,有利于扩大就业,为重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而最为直接的利好就是购物。自贸试验区是重庆与全球经济交往的大门,进出口贸易将更加活跃,自贸试验区已集聚了超过全市1/4的进出口企业,贡献了全市约70%的进出口贸易总额。重庆的商品将更加便捷地出关,而更多的海外货物也将从原产国工厂直接进入重庆。
教育方面,重庆自贸试验区加强与海外国家的高校联合培养与交流合作;医疗方面,对外资医院的政策进一步放宽,外资进入医疗服务领域的门槛有望大幅降低,也意味着重庆人不出国门就可以体验外资医院的医疗服务。
建议
构建市场准入“易地同标”
《提案》建议,在国家层面指导制定颁布施行建设方案;加大放权授权力度,探索实施“一揽子”授权。赋予协同开放示范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实施综合性、一揽子授权,推动各领域改革事项在协同开放示范区先行先试。
同时,加强政策创新支持,加快构建制度型开放体系。支持协同开放示范区推进金融、科技、医疗和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开放,扩大港口、机场口岸开放,试行有利于促进跨境投资贸易便利化的外汇管理政策,探索更加便利的贸易监管制度,优先实施部分“边境后”措施,加快构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体系。
如在加大重点领域开放力度方面,提案建议支持开展中国—新加坡“理财通”“基金通”等金融市场互联互通试点。支持复制实施海南博鳌国际医疗先行区系列政策措施。在扩大港口、机场口岸开放方面,完善以“铁路+”多式联运单证为核心的陆上贸易规则体系。
深入推进贸易便利化。进一步放宽跨境交付准入限制,支持发展离岸贸易。探索数字贸易规则体系,并推动人才开放。支持开展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允许实施对金融、建筑、规划等领域国际执业资格认可。开展外国人工作许可审批权下放试点。
实施有竞争力的税收政策,并探索试行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构建更高标准的营商环境,支持优先开展风险压力测试。构建“市场准入异地同标”的便利化准入机制,建设跨区域市场准入服务系统,推动检验检测结果互认。探索建立“竞争中立”规则体系。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体系建设,打造保护创新的制度环境。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王倩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