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刚:投入88亿改善重庆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副市长吴刚 本组图片特派记者钟志兵 摄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
校长和教师有10%在本区域流动;未来几年我市将投入88亿元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昨日,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副市长吴刚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市将实施一系列措施,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让偏远山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谈教育公平
校长和教师有10%要在本区域流动
重庆商报:这些年,人们对教育公平、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等议论较多,重庆也存在着教育质量地区差异较大的问题,我市有哪些措施来促使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吴刚:重庆教育质量确实存在地区差异的问题。比如,渝西地区与主城区有差异,渝东南、渝东北与渝西地区有差异,城市学校与乡镇学校也有差距。全市1.12万余所学校,如何有效解决教育均衡不足的问题?
重庆出台了一些措施来促进偏远地区教育质量的提升,一是实施结对帮扶计划,好的学校和差的学校都进行结对帮扶。比如:本地区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相结合,跨地区就是全市名校和偏远学校相结合,这是校级之间机制的结合。第二,校长、教师流动制度。交流主要是区域内人的流动,好的学校向差的学校交流,差学校也要向好学校流动,让好的资源得到化学反应。根据国家几个部委的意见,去年重庆人社局、教委等发了意见,要求校长和教师有10%在本区域流动,比如一个区县内,一个学区内流动。第三,要进行教育标准化,学校校舍标准化,现在我们已经达到了80%,所有办学条件和基本标准要统一。
谈农村教育
投88亿元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重庆商报:在教育的短板中,主要集中在农村,近年来,重庆也在加大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工程力度,现在进展如何?
吴刚: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是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增强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发展后劲的有效途径。重庆市制发了《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适用标准》,明确校园总规划及办学条件、校舍建设、生活卫生设施配备、教师岗位和编制设置等19项标准,作为今后5年(注:2014年开始实施)我市义务教育领域的重中之重。
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将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向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与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倾斜,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急需、最紧迫、最薄弱的地方,只做雪中送炭的事,不做锦上添花的事。
按照要求,各学校在改善基本教学条件方面,不能出现让家长“背桌椅送学生上学”情况。同时,根据学校地理条件和农村体育特点,因地制宜地建设运动场地和配备体育设施,达到学生活动锻炼的基本条件。在保障基本生活条件方面,做到寄宿生人人有床位、校校有食堂、校校有饮水设施和校校有符合卫生要求的厕所。
这几年内, 中央和重庆市将投入88亿元,几年后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基本能达到国家的要求 。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将加强新建住宅区配套学校建设,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措施,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探索通过学区制、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等方式,合理分流学生。对于“大班额”严重的学校,限制招生人数。同时,办好村小教学点,采取特殊倾斜政策,配备必要的设施,满足教学和生活基本需求。重庆经过5年努力,将使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施基本满足办学需要,生活设施基本满足生活需求,教师数量、素质和结构基本适应教学需要,教育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完善,县镇超大班额现象基本消除,小学辍学率努力控制在0.6%以下,初中辍学率努力控制在1.8%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