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政策让创业“不差钱” 闭塞山村成创业乐园
“自打响应发展乡村旅游的号召,办起‘大巴山森林人家’后,我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10月18日,记者来到城口县东安镇兴田村,43岁的村民刘确华谈起这几年的变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城口是典型的资源大县,却是经济穷县,“落后”与“闭塞”曾是其代名词。地域偏远、大山的阻隔给城口扣上了“贫困”的“帽子”,但群山阻隔,也赋予了城口优质的生态环境。
如何借助“青山绿水”摘掉贫困的“帽子”?城口正依托独特的环境优势,探索一条符合城口实际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发展新路。
外出打工一年只挣3万多
回乡创业年收入超过十万
刘确华就是东安镇发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第一批受益者之一。
4年前,为了生计的刘确华还在外四处奔波,河南、河北、山西、福建,到处都有他的身影,进过煤矿、铁矿,当过建筑工人。“14岁不到就出去打工,做的都是体力活,不仅累,而且赚不到钱。”刘确华说。
后来,家乡通了公路,听说要开始搞乡村旅游,刘确华心动了。“当时,心动归心动,但真要辞去干起的活路儿回乡创业,我心里还是打鼓。”刘确华说,自己虽然外出闯荡多年,但从来没有涉足服务业。炒菜、做饭、搞服务,对他一个大老粗来说确实有难度。
“刘确华创业遇到的困难并不是个例。”在东安镇党委书记李章平看来,要打消村民创业的顾虑就要先让村民掌握创业的技能。
2011年5月,在东安乡政府组织下,刘确华和10名也有创业意愿的村民踏上了“求学”之路。西南大学创业培训班、贵州桐梓参观学习、向县城的“大厨”拜师学艺……3个月的时间,刘确华参加了大大小小数十项学习培训。铆足了劲的刘确华,不仅学会了各种服务礼仪,而且还能做出二十几道特色菜。
2011年8月,刘确华自筹资金30余万元,加之政府贴息贷款,总共投入97万元的大巴山森林人家“竹林塘”正式营业。
如今,刘确华从一名打工仔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老板。他说,回乡创业后,比在外面打工赚得多得多,以前夫妻俩一年拼死拼活只挣得到3万多块钱,现在一年收入超过十万,而且还能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近两年来,刘确华经营的“竹林塘”森林人家,已经接待游客5万余人,营业收入超过60万元。
乡村游火爆 贫困山村有了新活力
刘确华经营大巴山森林人家挣钱了!消息很快传遍东安镇,越来越多的打工仔加入到返乡创业的行列之中。
当记者来到同在兴田村的大巴山森林人家“水井湾”时,老板龚世洪正在忙着接待来自主城的客人。他告诉记者,两年前他还是兴田村有名的特困户,家在高山上,耕地少,一家六口人,自己和老婆常年在外打工,每个月寄钱给家里的两小孩和两个老人,勉强能养家糊口。
2012年12月,龚世洪带着创业的意愿回到家乡。“我们山里人虽然穷,但有干劲儿,什么都可以学。”但资金缺乏却成了龚世洪创业路上迈不过的坎儿。
“当时,我打听了一下,开办一家农家乐至少需要几十万元。”这使龚世洪一筹莫展。
困难时刻,精准的扶贫政策让龚世洪看到了希望。
“建农家乐我总共花了70万元,向政府无息贷款8万元,另外我们农家乐作为一个微型企业,政府给予2.8万元的补贴,按照每个床位的接待人次,政府又给了1.2万元的补贴。”龚世洪笑着告诉记者,2013年他的“水井湾”开业后,仅一个夏天就收入20万左右,纯利润近10万元。去年,“水井湾”的营业收入已经突破了30万元,而今年揣着18万纯收入的龚世洪,还在为“重阳节”即将到来的客流做着准备。
随着乡村旅游的火热发展及亢谷风景区每日俱增的人气,吸引了大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这给东安镇乡村旅游带来了新的活力。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城口东安镇已经建成大巴山森林人家157户,建成床位2174张,带动300余户1200名贫困人员创业就业。
大巴山森林人家
让参与农户户均增收3万多元
其实,大巴山森林人家并非是东安镇的专利,如今,一座座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大巴山森林人家已经在城口“遍地开花”。
数据显示,近年来,城口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4000余万元,整合行业部门资金4亿元,带动9个乡镇45个村上万农户脱贫致富;培育旅游扶贫示范户600余户,直接带动从业人员2000余人,参与农户户均增收3万多元。
“依托自然、生态、气候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避暑纳凉、休闲度假乡村旅游,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城口县扶贫办负责人表示,到2017年底,全县将发展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片6个、示范村50个、示范户1500户;新建大巴山森林人家200户,改造提升300户,总户数达到1000户,带动3000户以上贫困户脱贫增收。
除此之外,该负责人表示,城口县还将以大巴山森林人家为依托,加工生产地方农特产品,逐步培育地方品牌,实现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着力引进符合生态环境要求、能与贫困户建立利益链条纽带的特色产业项目深加工企业,在土地、税费、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发展特色农林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贫困农户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