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丨一首《教我如何不想他》,藏着江北城马家大院和他的家
△1927年,江北城马家大院,马善勋先生四世同堂全家福照。
马善勋先生今年92岁。1943年,17岁的他考入著名“川帮”商业银行之一——重庆和成银行当职员,19岁升任信贷员。1986年退休后被重庆人民银行聘为顾问,参加“全国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颇有建树。他是抗战时期到改革开放后中国金融史的见证人。我们将用两期专栏,回顾马老先生的青春和金融往事。
马家院
马善勋先生1926年生于江北城马家大院。他介绍说:“我家祖屋是个大宅院,占地很广,两重花园、三进住房。从大门进来,是第一重花园,木门有门闩,有抵门杠,两边各有一条木坐板;进入二道大门,就是第二重花园,两边是‘美人靠’。房架下面搁着两架大轿子,都是我姑妈出嫁后,回娘家探亲新做的,都是四人抬,用一次就不要了,只好束之高阁。门内几根木柱旁都栽的是金银花藤萝植物。”
第二重花园往上登过八级石梯,是堂屋的大门,就要进入家族的政治、文化中心了。“大门很像寺庙的大雄宝殿门,门坎很高,不过门匾写的是‘乐叙天伦’,两侧是隶书楹联,匾额都是洒金的。我家堂屋没有神龛,正中放着两张八仙桌,堂屋两边各放四把太师椅,中间两张茶几。逢年过节或有喜庆,都要套上桌帏椅褡,还要在堂屋外面挂几个红灯笼。堂屋正中还挂有对联,轮流换。我记得一副对联上联是‘开卷有益’,下联是‘刮囊无咎’。还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商界钜子’,下联是‘教中完人’。”马老先生说。
马善勋的二祖父在第二重花园里建了一座洋楼,中西合璧,可俯瞰江北全城。“花园里有个天井,下大雨从不堵塞;还有口大鱼缸,有很大的石山,放了四个花盆。”
“在我只有几岁时,生病昏迷了几天几夜,快不行了。我母亲就把我姨母请来,日夜守候;后来找来一个叫汤炳奎的中医师,每次诊费为两块大洋,给一颗丸药,约合现在一、两千元,居然把我救活了。等我能够出去看看了,我就去到第二道门外,到了第一重花园,坐在石墩上。哇!春色满园,桃花盛开,这世界真美,真是属于我的了。”马老先生回忆道。
而在马善勋出生那年,北京那边的刘半农、赵元任先生,词曲合璧,写下风行一时的《教我如何不想他》。马老至今将这首爱情歌里面的“他”视为江北城马家大院,当成是一首思念荡然无存的祖屋和故乡之歌。
华岩寺
1931年日本占领东三省,马善勋已五岁,即将入学。“慢慢地我也会唱‘九·一八’歌曲;又过六年,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再后来,1939年,国民政府迁重庆,重庆定为陪都,人口激增,敌机又狂轰滥炸,只好往农村疏散,姨妈家先期疏散到巴县冷水场。1940年春,为了不让我失学,我母亲就将我托付给姨妈,插班去读场上的人和小学高小二上。当年3月12日植树节,老师带我们去八里远的华岩寺,和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一起开会、植树。”
马善勋的祖父是民国经济部职员,在华岩寺办公,宿舍也在寺里。1941年暑假,他在江北县悦来场江北中学读书,步行60里回城,又步行不少于60里,去华岩寺找祖父,见识了重庆最大的佛教寺院,还去看了头年自己种下的那棵柏树。“好美丽的一片柏树林!株株成活,长势良好,每株都有一米五左右高了。每株树的下面都埋有一块三角形的石头,刻着‘林森手植’‘蒋中正手植’‘孙科手植’‘于右任手植’……”。
他那棵下面当然没有刻上“马善勋手植”,但他却发现“蒋中正手植”这一块有假。“我是现场亲历者,那一天,蒋先生并没参加大会,也没参加植树。虽然他没有参加1940年华岩寺植树节,但可能常去华岩寺,因为我祖父在寺里就看到过他两次。”
宝胜寺
跟华岩寺相比,江北寸滩距河边20里、深藏山中的宝胜寺就是小庙了,但在战火中也书声琅琅。马善勋介绍,“宝胜寺里办了一所民间小学,离我二祖父住宅有五里路左右。二祖父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还有我姑妈女儿罗圣清,一共四个适龄儿童,都在宝胜寺小学上学。这学校不是公立小学,没有财政拨款,校长姓王,从南京逃难到重庆,再辗转到深山里办学,一家人包揽了学校各门功课。学生大多是农民的娃儿,学校收费很变通:交得起钱的就交钱,钱不够的可用粮食折算,细粮不够的可以交杂粮,个别儿童家里连饭都吃不起的,可以经常拿点柴禾来。总之,不让一个儿童失学。”
“他们的教室不是按班级挂牌,而是按‘岳飞班’‘文天祥班’‘史可法班’命名,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习民族英雄,爱我中华。”马善勋说,“只要有抗日救亡歌曲,学校总是最先教唱,还编排有儿童歌舞剧目。每个月学校都安排学生去附近乡场向赶场的农民宣传表演,很受欢迎。”
马老先生回忆说,“王校长的女儿女婿是一对神仙眷侣。女儿名叫王苹,是个美丽的文艺天才。女婿就是当时全国大名鼎鼎的剧作家宋之的,他是学校的历史老师,每周二都要来上一天课。宋之的平时住在城里,每周二为了来上课,来去要走40里山路,好辛苦!有时候,他还要带一两个朋友来,比如洪深、张瑞芳等,都是大名人。解放后,女婿宋之的担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团长,女儿王萍后来也担任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拍摄过《霓虹灯下的哨兵》《永不消逝的电波》和《柳堡的故事》。”
(本文写作参考了马善勋先生回忆录《往事难忘》,特此致谢)
文、图片翻拍/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马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