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教育制度体系 整体推进重庆教育发展

25.09.2017  22:18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改革创新教育制度体系为重点,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有力推动了重庆教育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一、健全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推动教育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升级
    深入实施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改革,健全兜底供给、公平供给、有效供给、优质供给的服务体系,着力解决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的资源不均、结构失衡、质量不优、效率偏低等突出问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逐步提升。
    坚持优先发展,筑牢供给底线。健全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全市教育经费年度投入达到886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1.95%,确保各级各类教育达到基本标准。建立涵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生均拨款制度,健全生均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学生受教育的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完善区县政府教育投入责任机制,全市各区县共增拨改善薄弱环节经费41.99亿元。5年来,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从75%增长到82.5%,义务教育巩固率从92.95%增长到93.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86.4%增长到95.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4.1%增长到43%。
    实施均衡配置,保障供给公平。建立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机制,推进学前教育政府购买服务,提高普惠园奖补标准,要求新建园一律建成普惠园,学前教育在园幼儿普惠覆盖率从62%增长到75%。建立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逐步统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标准、教师收入标准、学校配置标准以及教师配置标准,统筹安排资金用于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国家认定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从4个增长到26个,占比达65%。建立教育精准扶贫机制,建立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动态调整受助学生比例和资助标准,每年惠及学生400万人次。完善特殊群体关爱体系,将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纳入区域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把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8万随迁子女、32.5万留守儿童的权利得到保障。
    优化布局结构,增强供给实效。建立人口导向的校点布局动态调整机制,5年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3555所,新增学位65万个,满足适龄少年儿童的就读需求。健全城市新建小区配套学校建设机制,推进新建小区与配套学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有效疏解了“大规模学校”和“大班额”现象。完善农村学校建设机制,严格控制农村学校教学点撤并,新建和完善831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健全学校供给调整机制,将中职学校数量从235所调减到182所,统筹用好乡村闲置学校资源,促进教育发展与人口总量、结构变化相适应,与经济结构调整相衔接,与城市功能定位布局相匹配。
    推进互联共享,提高供给质量。探索中小学校协作发展机制,推广学区化、集团化、输出管理、对口帮扶等一体化发展模式,发挥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引领带动作用。创新教师交流机制,开展“县管校聘”改革,推进城乡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校长和教师交流比例分别达到38%和23.1%。完善“渝教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全市所有区县建成教育城域网,“校校通”建成率达到94%。构建教育开放合作机制,建立中外合作办学部市联合审批机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从13个增加到39个。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改革从“单一”向“多样”发展
    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增强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衔接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基本形成。
    注重一核多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立德为核心,以培育多种关键能力为重点,构建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推动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机制形成,完善素质教育实施机制,健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加强纵横贯通,畅通人才培养渠道。在纵向上贯通人才上升通道,着力探索“五年制”“3+4”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从中职到应用技术本科各学段相互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横向上推动多种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的相互衔接,探索“学分银行”改革试点,建立学分积累、转换和认证制度,建成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相互沟通、有效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发展。
    聚焦科学选材,优化人才选拔机制。搭建考试招生制度框架,改革高考招生计划分配方式,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
    三、改革办学体制机制,推动服务由“联动”向“主动”转变
    按照教育“四个服务”的要求,以增强教育的适应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推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接轨,努力构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联动的制度体系。
    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建立职业教育产教对接机制。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发布专业设置目录,提高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中职、高职专业与重庆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匹配度分别达到84.9%和84.6%。健全校企合作机制,支持企业根据用工需求,与职业院校共同建设职教集团,联合开办订单班,成立了13个职教集团,建立了16个职教园区,举办企业冠名班、订单班200余个。完善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每年选派200名职业院校优秀教师赴企业参与实践、选派200名企业优秀工程师赴职业院校任教,教师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动高等教育转型优质发展。创新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机制,支持在渝高校参与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重大战略;结合重庆实际,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开展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两大专项建设,实施人才队伍、教育质量、科研能力、开放合作等四大提升工程,推进以学科为重点的“双一流”建设,已建设市级重点学科180个、本科特色专业251个。优化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机制,引导部分市属高校向应用型和产教融合型转型发展,加快培育与新兴产业相适应的相关专业,已推动13所高校整体转型和12所高校的相关学科专业转型。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强化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建设,每年从高校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安排8%—10%,重点支持应用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支持高校依托优势专业学科,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完善科研管理机制,优化协同创新机制。
    四、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推动治理从“传统”向“现代”演进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加快构建各类教育主体各司其责、协同推进改革发展的现代治理体系,推动教育治理从传统计划模式向现代治理模式转变。
    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抓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从严管党治党党委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强化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持续推进。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小学德育工作,健全中小学党建工作管理机制。
    以简政放权为抓手,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效能。完善依法治教制度体系,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理顺中小学管理体制。
    以依法治校为抓手,健全现代学校制度。依法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对7所本科院校授予了教授、副教授评审权、评议权等73项权限。推动学校章程建设,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学校法律服务体系。
    以多方参与为抓手,构建社会参与治理格局。健全社会参与教育决策机制,建立多方参与的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创新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机制。(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重庆市教委主任 赵为粮)